《乾隆南巡》清朝历史事件

乾隆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他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继续严禁朋党和集会结社、实行文字之狱,威慑文人士子、各级官吏;另一方面继续推行怀柔政策笼络汉族地主官僚及知识分子,安抚黎民百姓。而江浙一带,号称文物之邦,清初以来反清最烈,许多汉族知识分子这时仍从事反清史料的搜集“毁誉任意” “诋毁本朝”,为加强思想上的统治,江浙是重点地区。江浙一带人口稠密,“财富甲于天下”,竟有一县税收多于他处一省者。这里是清朝国家经济的命脉。乾隆皇帝本人,除晚年倦惰外,大半生勤于政务,事无巨细,喜集权于一身。这时,清朝衰败苗头已露端倪,黄淮水患,吏治腐朽,潜藏着深刻社会危机。这一切,都是乾隆南巡的原因。

乾隆皇帝南巡,起于乾隆十六年 (1751年),终于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共六次,历33年。

前五次南巡,最大的任务是视察河工,为修筑黄、淮河堤,作出不少有益的决策。其次的任务是督修浙江海塘,保护杭、嘉、湖一带农业生产。他曾四次亲赴海宁踏勘工地。

历次南巡,他都做出优礼学人、尊重读书的姿态。多次到曲阜祭孔,赐书院《十三经》、《二十史》,举行特别录取,问候耆旧,还祭祀明孝陵。对商人支持国家者也多方奖励。

南巡时,注意农业生产,平抑物价,颁布赦令,从而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秩序。还在江宁、京口、杭州阅兵,炫耀武力,加强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