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谋划的血腥屠杀——胡蓝之狱

精心谋划的血腥屠杀

——胡蓝之狱

“胡蓝之狱”是明朝初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案,前后历经14年,株连被杀者多达4.5万余人。明太祖朱元璋借此案几乎清除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制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悲剧。

“罪有应得”的胡惟庸

明朝建立前,胡惟庸曾跟随朱元璋征战,但一直默默无闻。朱元璋选任丞相时,曾经向堪比张良的文臣刘基征询合适的人选。提及胡惟庸时,刘基说:“胡惟庸是最糟糕的人选,就像一匹劣马,让它来驾车一定会闯祸。”可见胡惟庸品行、能力都不过关。然而,他凭借善于奉承的功夫,居然爬到了左丞相的高位,成为独揽大权的第一号重臣。胡惟庸大权在握后,日渐独断专行。他私看官员呈给皇帝的奏折,有时候看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就会擅自压下去不报;他还经常在不禀报皇帝的情况下,擅自决定朝廷官员的升迁乃至生杀大事。胡惟庸还笼络了一批文武大臣,形成一个权力集团,同时对内招兵买马,对外勾结塞外蒙古兵,以图谋反。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当朝丞相胡惟庸向明太祖朱元璋奏报,说自己府上的井中甘泉喷涌,请皇上移驾观赏。朱元璋听后大喜,以为是祥瑞之兆,便下令前往相府。龙驾刚出西华门,路边突然冲上来一个小太监,拦住了皇帝的车马,言语不清地想要说什么。这一大不敬的行为惹得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命人将这个太监拖到一边痛打。小太监的右手被打断了,仍拼命指着远处的一个方向。朱元璋这才意识到事有蹊跷,顺着小太监所指的方向望去,竟是胡惟庸的府第。他赶忙返回,登上城楼一看,胡惟庸府上兵马刀枪林立,早就准备好谋逆一事。朱元璋立即下令抓捕胡惟庸,严审罪行。告发胡惟庸的小太监名叫云奇,是西华门的内侍。这一幕就是《明太祖实录》中明确记载的“云奇告变”。“云奇告变”发生后,胡惟庸的同党、御史中丞涂节进一步揭发胡惟庸谋反,并举出证据。同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对他抄家灭族。

然而,“云奇告变”的真实性引起了后世史学家的质疑。首先,胡惟庸谋反既然被朱元璋亲眼所见,后来判罪怎么会只是“擅权植党”,而丝毫没有涉及蓄谋造反的罪行?其次,史料记载,朱元璋登上城楼看到胡惟庸府上有造反情势,这显然不合常理:一则丞相府是何等要地,府中情况怎能让人从城楼就看见;二则就算真能从城楼看清丞相府,胡惟庸怎会傻到大张旗鼓地造反(刀枪林立)?再次,胡惟庸谋反之事被西华门内侍得知的可能性极小,而这一内侍又恰巧在皇帝赴险途中出现,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幸免于难的开国功臣汤和

明初的开国功臣或病死,或被杀,几乎都落得悲惨的结局。唯独信国公汤和幸免于难,还以70岁高龄善终。汤和早年与朱元璋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战功赫赫,只因镇守常州时发过一次牢骚,让朱元璋耿耿于怀。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封赏功臣,故意将汤和的功劳降了一等,只封为“侯”(其他功臣封为“公”)。汤和对此毫无怨言,反而更加谦逊,尽心尽力地效忠皇帝。他深知,皇帝容不得功臣,无非担心对皇权构成威胁。于是,他第一个主动请求解除兵权。朱元璋非常欣喜,立即恩准他衣锦还乡。回乡后,汤和仍不敢放松警惕,时刻教导子孙谨慎处事。而汤和自己则整日游山玩水,做出一副不问世事的姿态。果然,朱元璋仍派耳目监视汤和一家,得知这些信息后才放下心来。就这样,汤和得以幸存,平安地活到了70岁,死后还被追封为东瓯王。

山雨欲来风满楼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一场血腥屠杀的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一案织成一张“罪网”,将越来越多的臣子网罗进来。

胡惟庸死时的罪名是“擅权植党”,不久后则升级为“通倭通虏”。凭借这个罪名,所有的“胡党”都要牵连被诛。几年之内,竟杀死“胡党”及其家属3万人!事实上,真正的“胡党”哪有如此之多,其中更多的是朱元璋欲除之而后快的开国功臣。

著名文臣宋濂因其侄子宋璲和长孙宋慎被判“胡党”而牵连其中,被判处死刑。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听说后非常不解,对朱元璋说:“宋濂是皇子们的教师,普通百姓家对教书先生尚且很敬重,您怎么就不能宽恕他呢?”朱元璋生气地说:“既然是逆党,怎么能开恩?”马皇后又劝说:“宋濂早已不在朝中任职,此事想必与他无关。”朱元璋听到马皇后为宋濂说情,更加愤怒,将马皇后呵斥出去。后来,马皇后为朱元璋送晚餐,餐中没有一点酒肉。朱元璋觉得很奇怪,便问马皇后原因。马皇后说:“宋濂就要死了,我愿意代皇子们服丧。”这句话感动了朱元璋,终于使他免了宋濂的死罪,但仍将宋濂全家贬到茂州。途中,72岁的宋濂病死,举朝闻之无不悲痛。

胡惟庸案发后,被判为“胡党”而获罪的无辜臣子已经难计其数。他们因各种强加的甚至根本不成立的证据而入狱,或斩首,或灭门。胡惟庸被杀10年后,就在人们认为这场株连甚广的屠杀已告完结时,朱元璋竟再次翻出旧案,把胡惟庸的罪名升级为“谋反”。这一次,开国功臣李善长被其家奴卢仲谦告发,罪名是与胡惟庸勾结谋反。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竟表态说李善长“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李善长早年即为朱元璋的谋臣,以几十年的交情,朱元璋居然轻易相信一个家奴的谋反之辞,可见他欲除李善长已久,恐怕告发李善长的家奴也是受其唆使。结果,李善长以“交通谋反”获罪,全家上下七十余口全都被杀。一年以后,学士解缙为李善长喊冤,上疏直接指责朱元璋的做法。嗜杀的朱元璋看后竟没有生气,一言不发,默认了这桩冤案。

愈演愈烈的蓝玉案

胡惟庸案平息后两三年,蓝玉案就爆发了。所谓“胡蓝之狱”,就是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是明初南北征战、屡建奇功的将领。洪武二十一年(1388),蓝玉因与蒙古兵作战有功而被封为凉国公。三年后,蓝玉再次出师大捷,回朝后被加封为“太子太傅”。然而,蓝玉对此却表示不满,抱怨道:“我的功劳这么大,难道还不能加封为太师吗?”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为蓝玉案埋下了伏笔。

蓝玉自恃劳苦功高,平日飞扬跋扈,蛮横张扬。据记载,他养有不少义子,在外霸占民田、欺压百姓,而当朝中御史去审查这些案件时,他竟敢私自驱逐。蓝玉以功臣自居的姿态原本就让朱元璋非常反感,而他为人骄横的作风更是授人以柄。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春天,锦衣卫(明朝皇帝的特务机构)指挥蒋献告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逮捕蓝玉。入狱后的蓝玉在锦衣卫的严刑拷打下,最终屈打成招,口供是“趁皇帝外出耕田时举事谋反”。这一解释不仅本身说不通,而且证据也非常牵强。

据后人考究,蓝玉谋反的证据多是乡里渔夫、染匠的口供,如果蓝玉真要谋反,怎么会随意说给乡里人听?

然而,朱元璋就依照这些证据定了蓝玉的罪,将蓝玉全家诛杀。此后,又追究了“蓝党”(也称“蓝贼”)的谋反罪,诛杀了1.5万余人。在被判为“蓝党”的臣子中,不乏功臣良将,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试想,这些高官如果集体勾结造反,又怎么可能束手就擒、举家被诛呢?或许朱元璋也恐众人猜疑,于是特意将蓝玉谋反一案编为《逆臣录》,亲手写诏书布告天下,并在诏书中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事实上,经过“胡蓝之狱”,明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诛杀殆尽,还能再去拷问谁呢?所谓“概赦不问”,无非一句漂亮话罢了。

皇权的空前巩固

血腥的“胡蓝之狱”让朝中大臣人人自危。相传,朝臣们每天清晨出门前要留下遗书,与妻儿老小话别,晚上若能平安回家,则全家欢庆,如同过节一般。历史上,这样大肆屠杀功臣的例子是极为罕见的,尽管汉高祖有过先例,但远比不上朱元璋的杀戮之广、迫害之深和手段之多。人们不禁要问,朱元璋这般大开杀戒到底为什么呢?

答案是两个字——皇权。朱元璋从社会底层做到一代帝王,身边的功臣都是曾经平起平坐打天下的兄弟。臣子的功劳高、权力大,便对皇权产生一种无形的威胁。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担心这些功臣有逆反之心,更担心他们威胁自己子孙的皇权。

据记载,朱元璋杀戮功臣时,太子朱标曾经屡次进谏,劝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没有直接阐释缘由,而是将一根长满棘刺的木杖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在朱标犹豫不决之时,朱元璋把木杖拿起来,削去上面的刺说:“我正是帮你把刺拔掉,然后再把木杖交给你啊!”一语道破了他大杀功臣的用心。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收回了相权,借蓝玉案打击了将权。“胡蓝之狱”的结果是废除了丞相,改设六部;设五军都督府、削弱将领兵权。自此,明朝的皇权达到空前巩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