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曹雪芹

斋号趣谈·曹雪芹

曹雪芹(1715或1724~1763或1764),名霑,学梦阮,号芹溪、芹圃。祖籍丰润(今属河北),后迁辽东,明末入满洲正白旗。曾祖、祖、父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历任江宁织造达60年,显赫一时。雍正间,父辈因政治风波被革职抄家,举家迁回北京,家道由此衰落。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文,亦擅绘画。虽从贵族公子沦为落拓文人,仍淡于仕途,专心创作。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著有 《红楼梦》 等。

主要书斋号有: 悼红轩。

悼红轩

自曹家被抄后,曹雪芹看破红尘,绝意仕途,终日吟诗作画,与 “奇优名倡” 为伍,不肯读经应试,家人视其为叛逆,只得把他关进一间空屋,所有的杂书被搜索殆尽,仅放一套《四书五经》,要他反复熟读,习写八股文章。曹雪芹在此3年,八股文没写一篇,竟作起当时被人视为 “没出息” 的小说来。清人赵烈文在《能静居笔记》 中有一段记载,说他 “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钥空室中3年,遂成此书”。据说 “此书” 即是《红楼梦》 的最初草稿 《风月宝鉴》。

据《脂砚斋重评 〈石头记〉》第一回介绍: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曹雪芹把自己的写作之处称为 “悼红轩”,含有悼念昔日红楼中的痴男怨女之意,这必然为诗礼簪缨之族所不容。他被指责、詈骂,终于忍无可忍,毅然出走,浪迹市井,栖居陋室,衣食无着,历尽艰辛。他曾借住于广渠门外卧佛寺,又出没于西单旧刑部街,甚至栖身于什刹海附近某王府的马厩中。虽落魄无依,可他仍痴心于《红楼梦》。凡是他住过的空屋、破庙、草房,他都一概称之为 “悼红轩”。

以后,他迁入北京西郊。“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写作也分外艰苦,“苦无纸,以日历纸背写作”,与贾宝玉那个花团锦簇、剔透玲珑的 “怡红院” 真有天壤之别。虽如此境况,曹雪芹仍坚持写作,寄情 “悼红”,终于完成了不朽名著《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