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谈·颜真卿

翰墨趣谈·颜真卿

《颜真卿》:颜真卿(708—784),唐代杰出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开元中,举进士。天宝末,出为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 “鲁国公”,世称 “颜平原” 或 “颜鲁公”。

颜真卿善书法,工真、行、草书。上承王羲之,下学初唐四家,后师从张旭学笔法,又吸收了北朝以来的民间书法营养。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端庄雄伟,刚劲多姿。世称其书为 “颜体”,和柳公权一起被誉为 “颜筋柳骨”。其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争座位帖》、《祭侄稿》等。又有书论《述张长史笔法二十意》传世。

墙上练字

作为唐代书法革新的代表人物,颜真卿既善于继承,更善于创新。他的书法一反初唐诸家侧身取势之风,而以正面示人,雄壮端严、骨气奇高,被人评为“二王”之后第一人,对后世书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颜真卿之所以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一生的刻苦勤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颜真卿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不但能作诗,字也写得非常漂亮,经常受到大人的夸奖。但他家境贫穷,没有多余钱买纸,因此他就经常用黄土块在墙壁上练字。时间一长,白墙被染成了黄色,他的手指也给磨破了。但他还是不停地写,不停地练。在这种顽强精神的支撑下,他的书法技艺不断精进。

颜真卿的书法富于变化,每通碑都有不同于其他碑的风格面貌: 有的秀丽,有的端美; 有的雄阔,有的紧密;有的朴厚,有的流畅。风格多样,新颖别致,具有鲜明的儒士风姿和将帅风度,开创了我国古代书法史上的新境界。



颜真卿像



真卿拜师

颜真卿听说金吾长史张旭的书法很受人称赞,尤其是草书,写得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妙趣横生。于是,他就去拜张旭为师,想从张旭那里学到用笔之法。但他每次问起笔法时,张旭都笑而不答。时间一长,颜真卿不免有些灰心,就悄悄离开了。

回到家后,颜真卿刻苦临摹,反复思索,但依然没大的长进。他想来想去,觉得上次没学到笔法,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心不诚。于是,他再次离开醴泉到京城拜师学书。这次他一去就和张旭住到一起,早晚相伴,学习也比以前用功多了,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祭侄稿》 (局部) 唐 颜真卿



有一天,颜真卿恳切地对老师说: “承蒙先生指教,这些天我刻苦临习,稍有长进,但用笔总不得法。若先生能亲自指点,进步就更快些!”张旭听后,没说什么,看看左右,起身就走。颜真卿领会了老师的意思,紧跟其后,来到东竹林一座小堂内。张旭坐到正中床上,让颜真卿坐在身旁,这才开始传授书法经验。他说: “本来笔法轻易是不传授的,但我看你求教心切,学得刻苦认真,我就告诉你吧!”颜真卿闻言高兴异常,赶忙连声道谢。张旭接着说道: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真草,你要下功夫学习,深入去体会。”又道: “书道之妙,最重要的是旨趣要高,你如果勤奋努力,自然会达到妙境的。”颜真卿问:“敢问老师怎样学习,才能在书法上和前人齐名?”张旭回答说: “书法妙在执笔,一定要圆转,且勿拘事; 其次要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不能拘泥于别人传授的秘诀; 再次是布局,要适度合宜; 另外还要重视笔墨纸砚等书法用具,一定要精良;最后就是要有规矩,但不能死守规矩,应该有发展,有变化,只有变化,才能有新意。这五条你若具备了,就能赶上,甚至超过前人。”听完这番话,颜真卿非常高兴,赶紧起身向老师拜了三下,反复道谢后才转身离开。从此颜真卿刻苦习书,反复体会老师所说的话,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终于成为唐代以来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争座位稿》 (局部) 唐 颜真卿



练拳习书

提笔挥毫,伏案作书是一种高雅的脑力劳动,书者在写字之前需要凝神精思,做到意在笔先; 还需要从字的用笔、结构到章法布局,逐一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书法创作活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书法家在作书时要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全身力量,做到“尽全身之力而送之”。实际上,每写一次字,几乎等于打一套太极拳,或打一场乒乓球,会消耗许多体力。因此,要把字写得有劲,做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书者就需要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打拳、游泳、打球、跑步等。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锻炼臂力和腕力,写字时就会笔到力到,遒劲雄壮,给人以力量之美。

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敦厚有劲,力含字中,浑圆遒迈,气吞山河,与他坚持练拳有很大关系。传说颜真卿除了喜欢作书,还喜欢打拳、举重,即使天阴下雨,也要双手托于胸前,拿一重物在室内行走。75岁高龄时,他还能双手撑在坐椅背上,悬足、双臂屈伸数十下。

实践证明,挥毫作书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好方法,书画家大多长寿便是佐证。人到老年,生活充实,心情愉快,通过书法创作获得审美享受,再加上一定量的挥毫劳作,自然比老来空虚、无所事事的人要长寿。



《颜氏家庙碑》 (局部) 唐 颜真卿



屋漏之痕

颜真卿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用功。他不但坚持临摹古人的优秀法帖,从中体悟笔法; 还善于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中汲取书法养分,从而进一步体会书法用笔之妙,以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屋漏痕笔法就是颜真卿从生活中发现,并融化到自己书法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笔法。

传说有一次颜真卿和怀素在一起讨论草书的用笔。颜真卿问怀素: “禅师在学习书法方面有什么体会?”怀素说:“我看见夏天云朵下面出现的奇特山峰,便将其化入书法创作,写时真痛快,好像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样; 有时又像拆墙皮那样用笔,得其自然之妙。总之,我觉得书法要从生活中寻求妙境。”听了怀素的话,颜真卿思索片刻说道: “是不是屋漏之痕也可以用于书法创作,从而取得圆润湿曲之妙? ”怀素笑答: “对,这下你算悟到书法的妙处了。”

颜真卿所说的屋漏痕是这样的:下雨时屋顶漏水,而转折流至墙壁顶端。因下面的墙壁是干燥的,遇到小股水流,并不易滑下。积聚较多水后,才汇成圆而有力的一条或几条水线,再缓缓下流。因经过干墙,水不会直泻落地,水线下端,必又积成了圆堆水珠,才有力量向下推动,而徐徐濡曲下流,有节奏,有韵律,圆润而有力。颜真卿从这里悟出了书法的用笔,即在写圆笔或方笔,竖直或横平时,宜趁势注重腕指的活动,下笔应微带曲状,左右濡动,凝重而有力,一如屋漏之痕,又如逆水撑船,虽用尽全力,却走不了多远,注重一个“涩”字。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含蓄而有力,耐人寻味。

挥泪祭侄

《祭侄季明文稿》 是颜真卿为纪念侄子颜季明而写的一篇祭文。此文为行草书体,纵横跌宕,悲壮雄浑,实为千古杰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造反,很快占领了东都洛阳,大唐江山危在旦夕。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果卿,在山东、河北首举义旗,讨伐叛军。附近十七郡纷纷响应,颜真卿兄弟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共拒叛贼,使安禄山不敢过潼关。颜果卿幼子颜季明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负责联络。

不久,叛贼史思明攻破常山,颜果卿父子被俘,送往洛阳安禄山处。颜果卿父子被严刑拷打,但骂不绝口,视死如归。最后英勇赴死。

颜真卿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从兄一家流落的人,结果,只带回侄儿季明的遗骨。为了悼念为国捐躯的从兄和从侄,颜真卿满怀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 《祭伯稿》和 《祭侄稿》,强烈爱憎溢于笔墨之间。在书写时,他回忆起当年的斗争经历,怀着对叛贼的义愤和对颜氏家族“巢倾卵覆”的悲痛,顾不得斟词酌句和书法精粗,将胸中慷慨激昂之情喷涌而出,毫无迟滞,一气呵成。因于此,《祭侄稿》 奔放无拘地表现出了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精艺,读来豪迈而悲壮。也因此,后人公认 《祭侄稿》 为王羲之 《兰亭序》 后之天下第二行书。

字如其人

我国书法史上有很多著名书法家,为人正直,书德高尚,书法艺术个性鲜明; 书法作品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和为人本色。对于这样的书法家,人们称之为 “字如其人”。这其中,颜真卿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颜真卿一生忠君爱国,坚决维护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是李唐王朝政权机构中的重要人物。他为人忠厚耿直,正义感很强,和许多权奸做过坚决、顽强的斗争,并以身殉职。平时,只要颜真卿一上朝,那些为非作歹的小人便吓得直打哆嗦,他们对颜真卿恨之入骨。颜真卿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卢杞就是其中一个。

卢杞时任宰相,为人奸诈,嫉贤妒能,他免掉了颜真卿礼仪使一职,改为太子太师。不久,李希烈叛乱,占领了汶州。卢杞便借机向唐德宗进谗言,让颜真卿去汶州劝李希烈归降。

颜真卿一到汶州,李希烈等叛贼便声称要刀剐他。他们软硬兼施,逼迫颜真卿为其说好话。他们又欲另立国号,让颜真卿做其宰相。颜真卿怒不可遏,痛骂不止。李希烈等人无法,只好把颜真卿关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的龙兴寺内。颜真卿知道自己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便写好了给皇帝的遗表,又给自己写好了墓志和祭文,随时准备以身殉职。兴元元年八月三日,颜真卿被缢死在龙兴寺内,终年77岁。

唐德宗贞元元年,颜真卿遗骨被送回京城,全城百姓深为悲痛。唐德宗更是悲痛万分,他悔恨自己听信了卢杞的谗言,失去了一位忠臣。为此,他5天没能上朝理政。后来,唐德宗下了一道诏书,追封颜真卿为“司徒”,谥号“文忠”,赞颂颜真卿 “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颜真卿一生,忠直不阿,光明磊落,而书法也如其为人。圆劲雄重、锋芒外露的“颜体”书法,正是颜真卿外柔内刚,嫉恶如仇个性的充分体现,真正是“字如其人”。欣赏“颜体”书法,就如见颜真卿其人; 学习“颜体”书法,就如学颜真卿为人。从古至今,“颜体”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久不衰。“雄壮博大,骨气奇高”的“颜体”书法,有个性,有特点,有骨力,有气势,给人一种豪壮向上的力量。宋代书论家朱长文 《续书断》 评曰: “(‘颜体’ 书法)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湖州帖》 (局部) 唐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