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载沣

印章趣谈·载沣

《载沣》:载沣(1883—1951),清宗室,正黄旗人。姓爱新觉罗,号伯涵,别署静云、闲园,袭封醇亲王(袭奕,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宣统帝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派充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为其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谢罪”。同年回国。曾随驾至保定,任京畿都统。后尝修业于贵胄学堂。1908年光绪帝死,宣统帝继位,任摄政王。次年罢免袁世凯,设立禁卫军,代理海陆军大元帅,集军政大权于皇族。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10月武昌起义,12月被迫辞职,仍居北京。1928年迁居天津。1 9 3 2年,溥仪充伪满洲国皇帝。后曾去“新京”(长春),不久返回北平。

“幸如塞翁”印

“幸如塞翁”印是一枚闲章,此印得之于载沣的一段人生经历。

载沣是宣统时期的摄政王。1908年,他25岁,抱着3岁的宣统登上皇位。当时的清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危局难撑,3年后清朝就结束了。面对清王朝的失败,载沣很坦然。宣统逊位,他从宫里回到家中,对家人说:“从此就好了,我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离开权力中心,好像是大解脱,由此可见载沣好逸畏事、疏懒自乐的性格。据载沣的儿子、宣统的四弟溥任回忆:“我父亲退出政治舞台后,就不再参与政治。他对我们有时也讲一讲他经历的事。”

“我父亲虽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也不善于治家,但他大事不糊涂。”溥任先生说,我父亲是反对溥仪去东北的。他曾用历史上石敬瑭当“儿皇帝”的例子劝溥仪:“你拿日本人当傻子。他们不是傻子,决不会花费人力物力,打下中国再给你坐天下。朝鲜就是一个例子,古代的石敬瑭也是一个例子,当‘儿皇帝’有什么意思。”但傅仪听不进他的话。

1934年,载沣曾带溥任等到长春看溥仪,关东军要载沣留下来当日满文化协会总裁,是个闲职,每月有10000元车马费。载沣态度很明朗,他说:“我坚决不干,没钱花卖东西过日子倒还可以。”溥仪当时怕载沣回天津会遭人暗算,劝他在关外住下,载沣也不干。他说:“从辛亥革命以后,我就闭门思过,与政治毫无关系,不会再有人来暗算我。”他在长春住了个把月就回天津了。

193 7年,关东军以载沣在天津英租界内不易“保护”为理由,纠合一些本家劝他搬到日租界居住。载沣平时很少发脾气,这次真生气了,拍桌子大骂以示反对。后来因腿病不能走路,载沣便请人刻了“幸如塞翁”这个闲章,用来宽解自己。意即可以因祸得福,不会再有人来缠他出山了。

载沣反对溥仪到东北的立场,后来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曾予以肯定。周总理在接见刚获特赦的溥仪时谈到载沣。他说:“本来想见见你父亲,后来听说他有病,没见着,他就故去了。你到东北去,他是反对的,不同意的。”

“幸如塞翁”源于《淮南子·人间训》。内中提到:边塞上有位老翁,家中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慰问,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过了几个月,那马带着胡人骏马又跑了回来,人们都来庆贺,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祸呢?”家中有许多良马,他儿子好骑,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又来慰问,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又过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青壮年都去打仗,边塞的人,十之八九都战死了,只有他儿子因为跛腿,父子得以保全。后以此典形容祸福相倚,彼此转化,难以预料。“幸如塞翁”一印真切表达了当时载沣的内心想法。

载沣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