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吴熙载

印章趣谈·吴熙载

《吴熙载》:吴熙载(1799—1870),清杰出篆刻家、书画家。原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精于刻印,发展了邓石如派系,遒劲流利,用刀如笔。工书篆、隶,气势雄浑;兼能花卉画。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两种传世。

“再生人”印

吴让之青年时代曾一度从事科举试。壮年时不屑科举试,倾心于艺事。为了谋生常外出游鬻技艺。54岁后,因征战之事不断,避居到好友较多的泰州,直至去世。他从事篆刻的时间长达60多年,从《吴让之印存·自序》中可知:“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1 5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从1853年到1864年,太平军先后5次攻克仪征,清军5次反击,在10多年的战争中,让之有家难归,为此他刻了一方白文“再生人”印章。

“饥思煮石”印

吴让之刻“饥思煮石”一印,边款上刻的是“让翁自用,窃者无耻”八个字。他在泰州时,住在一座小庙内,庙里有厢房,环境清幽,正可读书作画。每年除夕他必写春联,贴于门侧。有一年大年初一,他出来一看,头天写的对联竟不翼而飞,为盗贼窃走。“饥思煮石”反映了他的景况。但“煮石”一词颇为风趣。这是他的“自用”印,又防有人来窃它,警告“窃者无耻”,鞭挞了当时的世风。

“晚学生”和“晚学居士”印

吴让之从童子时期就开始殚精竭虑,把心神都倾注于篆刻书法艺术中,直到晚年,始由约转博,对写意花卉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此翁不畏年老力衰,不背学有专工、印有大名的包袱,虚心好学,诚恳地拜一个年龄小他10岁的画家郑箕为师。老师老徒与颇享盛名的老画家王素友善,三老志同道合,辟十笏精舍画室于扬州准提寺内,朝夕与共,商磋艺事达10余春秋。故吴让之曾刻有数枚“晚学生”的印章。“晚学居士”印,其义与“晚学生”印相同,也是他苦攻六法,“丹青不知老将至”的真实记录和自勉。

“梦里不知身是客”印

吴让之为了生活,外出云游。晚年孤身一人住在泰州,有子孙不能团聚,年岁大了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反而常常为柴米油盐而奔走,自炊自食,心情格外颓伤。他在自作的一副联语中写道:“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

“梦里不知身是客”是南唐后主李煜词《浪淘沙》里的句子。南唐亡后,李煜成了宋的阶下囚。此词写出了他当时孤独苦闷的生活。“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谓梦里不知自己客居异乡,流落异乡的吴让之对此产生共鸣,刻此印寄托他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他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只愿无事常相见”、“但使残年饱吃饭”、“隔老人远天涯近”等印,多是他晚年之作,或怀念逝去的亲人,或感叹余生之悲苦。

“赵之谦”和“二金蝶堂”印

吴让之虽流寓泰州,但他和外地的艺界名流交往不断。魏锡曾(稼孙)是当时的金石鉴藏家,赵之谦(叔)是当时金石书画家,他们对吴让之的篆刻艺术都很钦佩。同治二年,癸亥夏,赵之谦、魏锡曾相商,由魏锡曾专程过泰州访吴让之。魏锡曾动身前,赵之谦为魏刻一方“钜鹿魏氏”白文印,并写了一首七古《赠别》诗,诗长达1 4 0字,刻在该印的四侧。其中“古印有笔尤有墨”句中叙述了古代印章的成就,“我昔赖君有印书”记载了他在攻刻印章中得到的帮助,“浙皖两宗可数人”讲到当时印界的状况,“扬州尚存吴熙载”表明他对吴让之的敬佩。魏锡曾抵泰州后,转达了赵之谦对吴让之的景慕之忱,展示了赵的印蜕,其中除上述刻有《赠别》的印蜕及边跋外,还有赵氏早年所刻白文自用印“会稽赵之谦字尗印”和其边跋“息心静气及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的拓片。充分表达了赵之谦崇让之并愿折节面交的心情。让翁阅后很是感动,除了对赵之谦作品进行了中肯的品评外,还冒着残夏酷热,即兴挥汗刻白文印四方。其中两方赠魏锡曾,印文曰“魏锡曾私印”和“鉴古堂”,边款上刻的时间是“癸亥立秋”;另两方托魏锡曾转赠赵之谦,印文为“赵之谦”和“二金蝶堂”,边款均注时年“六十五岁作”。分处两地的艺术大师,从此由神往而缔结了金石缘、忘年交。

“方竹丈人”

“方竹丈人”是一枚竹印,取材于通常的竹根,也非四侧人为砍削的竹筒,而是一段天生的、产于南国或西蜀的方竹。在交通闭塞,以独轮小车、布帆船为主要运载工具的清朝中叶,在虽不乏“有竹人家”但尽是圆竿竹子的古扬州,偶尔获得一截方竹,视若珍宝并着意矜奇炫异是可以想见的。暮年的让翁,即以这截方竹,制作成一根拐杖,既可健步,又资玩赏,一举两得。这就是“方竹丈人”别号产生的原因。制成拐杖,犹有残段,他就索性将不忍弃舍的余部,镌刻成自用印。方竹刻印,其表面欠平正,不便钤盖于书画作品,故而为了实用在其次,倒是有意无意地为印坛增添了一件韵事。遥想彼时,兴致勃勃的方竹丈人一鼓作气,或非仅刻此一枚方竹印。然而,目下我们能见到的只此一印而已。



再生人



方竹丈人



梦里不知身是客



“二金蝶堂”印及边款



晚学居士



楚畹农六面印 吴熙载刊



吴熙载绘扇面《柳蝉图》,上钤“吴熙载印”印



吴熙载草书,上钤“让之”、“吴熙载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