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李光弼》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在唐朝中期平定 “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两位齐名的大将: 一是李光弼,一是郭子仪,史称 “李郭”。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光弼,是契丹人,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公元708年生于入朝为官的父亲任所。因此,他从小学会了汉话和汉文,达到了熟练诵读《汉书》的程度。他的父亲原是契丹的一个酋长,武则天时入朝,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大将军。由于这一影响,李光弼善于骑马射

箭。从军以后,因其刚毅果敢、见识不凡,深受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器重,很快晋升为兵马使。以后又参加了征讨吐蕃(古代藏族政权名)和吐谷浑(古代位于今青海的鲜卑族与羌族的政权名)的战争,因功封为云麾将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郭子仪的保荐下,他当了河东节度副使,奉命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军。

以弩遏骑 收复常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造反达十年之久的安禄山,利用唐玄宗李隆基的昏庸腐朽,在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两镇举兵叛乱。接着,他和史思明率领十五万大军南攻,迅速占领了荥阳 (今河南荥阳)、东京(今河南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然后分兵西攻潼关。叛军沿途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激起了沦陷区民众的强烈反抗。河北地区的颜呆卿、颜真卿起兵抗击叛军,河北诸郡闻风响应。为了巩固后方,安禄山派史思明率军回救河北。唐王朝也派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兵东进,支援河北作战。广大民众虽然不满意唐王朝的腐朽统治,但对安禄山叛军的暴行尤为痛恨。因此,出兵平定叛乱,不仅为挽救唐王朝所必需,同时也为广大民众所拥护。

二月,李光弼率领步骑兵一万和太原弩手三千,东出井陉,进抵常山(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自动起来抗击叛军的三千团练见唐军到达,就活捉了守城叛将安思义,出城献给了李光弼。李光弼对安思义说: “你的罪是应当斩首的,但是,我看你久历戎阵,或许有点才干,如果你能为我献计战胜史思明,我可以免你一死。”安思义便说: “唐军远来疲惫,突遇强敌,恐难取胜。不如入城据守,伺机出兵。史思明的骑兵虽然锐勇,但难以持久,如果不能迅速获胜,其斗志就会逐渐下降,那时就可出兵攻击了。史思明正率几万大军攻打饶阳,离此只有二百多里。昨晚我已派人求援,估计援兵的前锋明晨即可到达,史思明也会率大军随后赶到,请将军小心为是。”李光弼见安思义说得在理,果然将他松绑释放,并照其所言,率军进入常山城中,准备迎战史思明的大队援兵。

史思明得知李光弼兵围常山,立即从饶阳撤兵西进。正如安思义所料,第二天凌晨,前锋即抵常山。接着,史思明率领两万多骑兵也抵常山城下。李光弼即令五千步兵出东门迎战,因史思明的骑兵堵住东门,唐军冲不出去。这使李光弼进一步认识到,以步兵对付骑兵不行。于是,他立即调出太原弩手,以五百人在城上,一千人分四队在城下,轮番用弩弓发箭射击敌骑。这种弩弓是用机械力量发射的弓,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史思明的骑兵突遭利箭射击,损失很大,纷纷溃退。唐军趁机杀出东门。李光弼亲自指挥唐军,夹滹沱河水布阵,而将弩手梯次配备于阵内外。史思明的骑兵自南下以来,一直是所向无敌的。没想到今天竟被李光弼从城内击退。便立即调整队形,向唐军所布之阵连续发起了几次猛烈的冲击,结果都被唐军弩手用箭射退了。史思明见骑兵死伤惨重,才下令停止进攻,准备待其步兵赶到之后再组织进攻。

这时,有个老百姓来向李光弼报告,说史思明的五千步兵,从饶阳来援常山,一昼夜走了一百七十里,现在已到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城南的逢壁,正在那里埋锅做饭。李光弼闻讯大喜,亲自率领步、骑各二千,偃旗息鼓,沿滹沱河东进。到达逢壁时,五千步兵正在吃饭。李光弼乘其不备,指挥步骑兵突然冲杀过去,一口气将毫无防备的五千叛军全部消灭,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史思明不料其步兵被歼,吓得不敢再攻常山,率兵退守九门和藁城两县。李光弼乘胜收复了属于常山郡的真定、石邑、行唐、井陉、平山、获鹿、灵寿等七个县。为了扭转战局,史思明派军切断了唐军的粮草运道。李光弼继续发挥弩手作用,他以一千弩手配合步兵结成方阵而行,而将五百辆车子置于方阵之中,往常山解运粮草。史思明派步骑兵进行袭击,都被唐军弩手击退。两军就这样相持了四十多天。

四月,郭子仪率大军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之后,也出井陉抵达常山,与李光弼胜利会师。唐军兵力一下子增至十万。两军联合,迅速攻下九门、藁城,史思明率残部逃往博陵郡(郡治在今河北定县)。李光弼乘胜收复了赵郡(郡治为今河北赵县),进围博陵。

李光弼兵出井陉,旗开得胜,一举收复了常山郡,打了第一个大胜仗。在此之前,唐军节节败退,除了政治和战略上的原因以外,唐军步兵经不住骑兵的猛烈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光弼有鉴于此,特地带了三千弩手东进,终于以弩箭阻遏了敌骑的冲击,制止了史思明的攻势。这一点,充分表现了李光弼从战争实际出发,善于发挥兵器作用的指挥特点。

指挥若定 太原破围



李、郭两军收复河北,军威大震。安禄山后路断阻,军心动摇,准备放弃洛阳、退守范阳。李光弼和郭子仪奏报唐玄宗: 准备引兵攻取范阳,捣毁叛军巢穴; 要求潼关大军必须固守,不可轻出。潼关守将哥舒翰也反复奏陈坚守潼关的必要性。但是,昏庸腐朽的唐玄宗,听信奸相杨国忠的谗言,竟然强迫哥舒翰出兵反攻,结果在灵宝县西全军覆没。叛军乘势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出西京,跑到成都避难。战局因此急转直下。郭子仪率朔方兵前往灵武给新即帝位的唐肃宗李亨保驾。李光弼也从博陵撤围西走,率五千人马经井陉进入太原,转取守势。

李、郭撤军后,史思明立即反攻,再度夺取了常山郡和河北各县,打通了后方交通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兵分四路,会攻太原,总兵力达十万余人。此时的太原守军,除李光弼部五千人外,另有几千人的民团武装,但二者合计也不足一万。力量对比,唐军不及叛军的十分之一。叛军总指挥史思明因此预言太原“指掌可取”,他计划迅速拿下太原,进而攻取郭子仪所据守的朔方(唐方镇名,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约相当于今宁夏直辖各县、旗地),彻底消灭唐朝。因此,能否坚守太原、迟滞乃至制止叛军攻势,对平叛战争的全局,影响极大。

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防守太原的将领们心存恐惧,唯独李光弼异常沉着,信心十足。他利用叛军到达之前的时间,率领一部士卒和民工在城四周挖了一条大壕沟,并让另一部分人以挖沟之土,做成了几十万块土砖(土坯),大家不理解他的意图。有的人建议赶紧加固城防,以便坚守。他回答说: “太原城周长四十余里,加固工程浩大,敌军马上就会到达,怎么来得及呢? ”叛军到达之后,李光弼只以一部分人马依托壕沟在城外防御进攻,而以另一部分士卒和征调的民工一道用所做土砖修补并加高城墙。大家这才理解了他的调度,无不佩服其精细的计算和巧妙的运筹。

作战开始之前,李光弼令人在城墙顶上搭了一个简易帐篷,他把行李搬到帐篷里面,坚持在一线指挥作战。直至战斗结束三天之后,才搬回原府第。在这期间,数过府门而不入。他这种与城共存亡的精神大大激发了守城将士的斗志。

为了克敌制胜,李光弼依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针对叛军攻城的不同方式,灵活机动地采取了不同的战术和办法,进行了一场积极的防御作战。

早在叛军抵达之前,李光弼就命令部分将士和工匠做了不少攂石车,取名叫作大炮,实际上是一种由两百来人操作的抛石车。按一定距离安置于城墙之内。同时赶做了大量的弩弓利箭。叛军攻城之初,因为想速战速胜,就采用了人海战术,云集城下,攻势十分猛烈。李光弼见时机成熟,便命令弩手和炮手们往敌群中同时发射箭、炮。唐军每发射一车炮弹(即石头),就砸死砸伤叛军二十多人。一时箭、炮齐飞,使攻城叛军死伤达到十之二、三。史思明一见唐军的大炮和弩箭利害,赶忙令其部队退出射程之外,再也不敢靠近城边。

接着,史思明变换战术,他令部队赶做了一种名叫 “飞楼”的活动小木房,上面钉满檩木,檩木上又绷上了一层布幔,以此防备唐军的炮和箭。在 “飞楼”的掩护下,叛军筑土山接近城墙。针对这种情况,李光弼又采取了地道战术。在这之前,他得到了三个开采铜矿铸钱的工匠,便请其为师,教士卒挖地道。叛军开始筑土山时,唐军已在城边挖好了地道,土山筑到城边时,全都崩塌入唐军的地道之中。史思明的 “飞楼”、土山战术遂告破产。

史思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令叛军在城外大摆酒宴,边喝酒边谩骂唐朝天子和唐军将士,想以此激唐军出城作战。李光弼就遣人将地道挖到敌营下,掘开地面,拽俘了一些叛军将士,在城墙上当众斩首。从此,叛军将士吓得在营区内都要先看看地面动静才敢走路,史思明则吓得将其大帐搬到了离城很远的地方。

激将法失败后,史思明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挑选了一部分精锐的将士作为游兵,对其吩咐说: “我率军攻城北,你们即往城南,我攻城东,你们便往城西,一旦有机可乘,立即发起攻击。”但是,李光弼部署周密,唐军守防严紧,巡逻警戒毫无松懈之处。史思明的游兵游了多日,竟然无隙可乘。史思明曾以为 “指掌可取”的太原,打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攻取。这样一来,史思明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

与此相反,太原城中的军民,不论男女老幼,无不对打败叛军充满信心,就连起初非常畏敌的士卒也积极请战起来。依据这一形势,李光弼决定发起一次攻势作战。他令打地道的部队绕城外叛军营地挖了一条很宽很深的地道作为陷坑,上面留下很薄的土层,以木板和木桩支撑起来,将坑底布上各种尖刺,将木桩系上绳子牵到太原城内。然后令一裨将出城向史思明诈降。史思明不知是计,便约定日期让其率部出城投降。到了约定之日,李光弼亲率主力守城以防不测,而让裨将率几千人伪装出城投降。史思明见唐军出城,非常高兴,他令部队全副武装地集合在营前,准备受降。其集合之地正是唐军准备的陷坑之处。李光弼一声令下,地下士卒立即拉倒了地道中的木桩,集合的叛军一下都跌入陷坑之中,当即死亡一千多人; 守城的将士见状马上擂鼓呐喊起来; 出城诈降的几千唐军拔出兵器就向乱作一团的叛军冲杀过去; 埋伏在城内的唐军骑兵也随之飞驰而出,向叛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史思明惊慌失措,部队失去掌握,结果唐军斩杀、俘虏了一万多人。

正在这时,安庆绪刺杀了其父安禄山,继位当了大燕皇帝。他令史思明率一部人马回守范阳,令蔡希德为总指挥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果断地抓住史思明撤兵西走、叛军兵力削弱、军心不稳之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他亲自率领敢死队为先锋,冲入敌营中,以一当十,奋勇冲杀。结果大破围城叛军,歼灭七万余人。蔡希德率领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仓皇撤逃。

李光弼以不足一万之兵,前后歼敌八万余人,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叛军对太原的围攻。这一胜利有效地掩护了唐朝的朔方基地,为唐军积聚兵力转入反攻争取了时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作战指挥上,李光弼谋算周密,战术灵活,既不消极防守,也不冒险进攻。尤其是石炮车与地道战的巧妙运用,对守城战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因势利导 坚守河阳



太原之战以后,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平叛战争形势大大好转。不料唐肃宗继承了唐玄宗的昏庸传统,不但毫无战略眼光,而且生怕将领功劳太大。因此,九节度使合兵进攻安庆绪占据的邺城(今河南安阳)时,他不设主帅,反派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结果,当大军临阵突遭狂风袭击时,号称六十万的唐军竟然溃散了。此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乾元二元(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率领十几万人马兵分四路从燕京南下,连占汴州(今河南开封市)、郑州,兵锋直指洛阳。

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河北、朔方节度使,负责抵御史思明的进攻。李光弼奉命后,只带了旧部五百人星夜驰赴洛阳,着手整顿兵马、部署战事。面对叛军的猖狂进攻,有的主张整兵迎战,有的建议坚守洛阳,还有的提出退守潼关。李光弼指出: 叛军乘胜而来,兵多势强,唐军只有两万来人,利在坚守,不利速战; 坚守洛阳,兵力不足; 退守潼关,无故弃地五百里,会使叛军气焰更加嚣张。因此,他断然决定: 放弃洛阳,退守河阳三城。

河阳三城,位于黄河孟津渡口 (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两岸,北魏时所建。北城筑于黄河北岸; 中潬城筑于黄河中间的沙洲之上; 南城筑于黄河南岸的突出嘴上,东、西、北三面临河。三城以桥相连,黄河分流其中,正当洛阳北面要津,既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历代兵争要地。李光弼认为:河阳地势险要,北和泽潞(今山西晋城、沁水、长治一带)毗连,南与洛阳相接,既利于固守,也便于出击,是制止史思明攻势的理想地点。因此他下令: 洛阳城中的官吏向长安撤退,百姓向城外疏散,军用物质往河阳转移。经过唐军的坚壁清野,洛阳成了一座空城。

十月初,史思明大军进抵洛阳,李光弼亲率五百骑兵断后,徐徐退往河阳,转入坚守。史思明南下以来,进展顺利,他计划迅速拿下河阳,然后长驱西进,夺取长安。但是,鉴于以往和李光弼多次交战都吃了败仗,他又不敢贸然进攻。乃令部队在河阳南城外构筑了大量月牙形攻防结合的工事,企图以此为阵地,引唐军出城进行决战。准备完成之后,他令其勇将刘龙仙到南城下挑战。刘龙仙故意将右脚跷到马鬃上,肆意谩骂李光弼,妄图激引李光弼出战。坐镇南城的李光弼见此情景,便令部将白孝德独自出城,先慢慢接近刘龙仙,使其麻痹大意,再以五十名骑兵突然杀出城外,白孝德乘机跃马一刀,将刘龙仙杀死,然后迅速回城,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这时,唐军最严重的困难是缺粮,河阳城中的储粮仅够十天之用。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李光弼将南城防务交给部将李抱玉,亲自率部往河清(河阳北城以西、今河南坡头)一带去催运粮草。到达河清后,为了防止史思明遣兵渡河切断粮道,特地驻军于河清以北的野水渡口。

过了一天,李光弼留部将雍希颢率一千人驻守野水渡,自己忽然返回河阳。行前吩咐雍希颢说: “史思明手下有三个勇将,名叫李日越、高庭晖、喻文景,今晚必有一人率军前来偷袭。你要小心防守,不可出战。如果他投降,就带他一道返回河阳。”雍希颢听了,虽然不大相信会有其事,但也不敢违令。他守到五更时,果然来了一队敌兵。雍希颢大声问道: “来将是李日越,还是高庭晖?”回答说是李日越。雍希颢笑了笑说: “果然不出我们李将军所料,我正在此等候将军投降呢! ”李日越听后沉吟了一会,果然表示愿意投降。原来,史思明得知李光弼驻军野水渡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他对李日越说: “李光弼长于守城,不善野战,现在他驻军于野水渡口,这是消灭他的极好机会。今夜你带五百骑兵渡河去偷营,抓不住他,就别回来见我。”李日越到野水渡后发现唐军有备,就已信心不足,又见李光弼不在,他想,即使抓住雍希颢回去,也难免一死,就投降了唐军。

李光弼见到李日越后,对他十分尊重和信任,给予了优厚的待遇。李日越很受感动,主动提出要写信劝高庭晖来降。李光弼说: “不用了,高庭晖很快就会来降的。没过几天,高庭晖果然率部来投。李光弼也象对待李日越一样,予以厚待,并替二人奏封了官职。大家见李光弼预料丝毫不差,就问他: 为什么算得那么准?李光弼回答说: “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史思明过去常对其部下说我只会守城,不能野战。现在我驻野水渡,他必然派大将偷袭,其军令严酷,来将抓不住我必不敢回,只能投降。高庭晖的才能比李日越强,和李日越关系又好,知我优待李日越,必然前来投诚。”大家听了都非常佩服。从此,李光弼的威望更高了。

李光弼去河清后,史思明令其大将周挚率领人马攻打南城。因其攻势猛烈、连续不停,李抱玉守了一天,眼看支持不住,忽然心生一计,派人出城对周挚说: “城中粮食已尽,明天就出城投降。”周挚十分高兴,便停止进攻,收兵回营,等候李抱玉出城投降。李抱玉乘机调整部队、修理兵器、加固城墙。第二天,周挚见李抱玉照样守城,方知上当,非常愤怒,加紧了攻打。李抱玉一面抵御,一面派一支精兵乘船上岸,绕到周挚的后面,两面夹攻,终于击退了周挚的攻势,稳住了南城战局。

周挚进攻南城失利以后,就率兵五千进攻中潬城。刚从野水渡返回的李光弼,派部将荔非元礼率兵到城外的矮墙边守御,伺机出击; 他自己则登上城墙东角指挥作战。周挚挥兵逼近中潬城,因城周有一条壕沟所阻,难以靠近城墙,便令士卒兵分八路,取土填壕。荔非元礼则按兵不动。李光弼遣人问他: “为何不阻敌填壕? ”荔非元礼回答说: “敌军为我填几条出击的路,有什么不好呢! ”李光弼听后很高兴。待几处壕沟快填平之际,荔非元礼突然率军反击,将叛军赶到离城几百步远的地方。周挚见唐军出城,赶忙列阵应战。荔非元礼又主动撤回城中。待其懈怠之时,再次出击,大败周挚,杀死一千多人,活捉五百余人,残部败退时,又落入河中淹死不少。

在这期间,史思明令一队士兵,将其一千多匹北产良种战马,来回不停地赶到黄河南岸边的沙滩上洗刷,故意炫耀其实力强大,妄图瓦解唐军军心。李光弼见状,就令部下寻找了五百匹母马,将其马驹关进栏内,再将母马赶到北城外的河边。母马因失驹而嘶叫不已,南岸史思明的一千多匹雄马,听到雌马之声,不顾一切地浮水而来,结果全为唐军俘获。

史思明偷鸡不成,反而丢了一千多匹良马,恰逢周挚进攻中城也遭到大败, 这使他恼羞成怒。 于是, 改变战术, 出动了几百艘木船,在各条船上装满柴草,灌上油料,从黄河上游点火,让其顺流而下。企图以此发动火攻,烧毁河中两桥,切断河阳三城的联系。谁知李光弼对此也早有准备,战前就令人制作了几百根长一百多尺的竿子,竿子两头套有铁叉,在两桥东部钉有支撑竿子的巨木。当其火船纷至之际,李光弼即令以长竿顶住火船,然后以抛石车发射巨石,将其火船一一击沉。

史思明的火攻破产之后,又改变部署,令大将周挚率三万精兵渡河攻打北城,自率一部进攻南城,妄图南北夹攻,进取河阳。李光弼见敌军主攻方向在北城,便留李抱玉守南城,自率主力到北城迎战周挚。

第二天上午,周挚列阵在城外挑战。李光弼登上城楼观察,见周挚阵形不整,士卒喧哗不已,断定其战斗力不高,就决定出城反击。他召集众将说:“敌军虽多,零乱不齐,并不可怕,我军如果全力反击,不出中午,我看可以取胜。”然后命令诸将出战。但是,大家打到中午,仍然没有攻破敌阵,只好撤回城中。

正当将领们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李光弼对大家说: “敌军虽强但可战败之处,就在于其乱,刚才我军出击时也很乱,以乱对乱,所以不能获胜。现在我们调整部署,重新发起攻势,一定能够攻破敌阵。接着,他遣主力攻击敌阵薄弱之处,而令部将郝廷玉率三百骑兵冲击敌阵最坚固的西北角,令论惟贞率两百骑兵冲击敌阵比较坚固的东南角,并将朝廷赏赐的四十匹良马分给诸将,激励大家奋勇杀敌。然后,李光弼手执帅旗,威严地宣称: “今天的战斗,关系着全局,必须以死相争。大家要看我的帅旗所指而战。如果帅旗挥动缓慢,你们可以机动作战; 如果帅旗连挥三下,就是拼死冲锋的信号,全军将士,只准前进,不准后退,有敢退却者,立即斩首。”说着,他从靴子中拔出一把短刀说: “打仗,就要准备死,我是大军元帅,不可死于敌手。万一战斗不利,你们死于敌阵,我就自杀于此。”将士们听了,心情非常激动,都抱着决一死战的信念杀出城去。

李光弼在城楼上,密切地注视着战局的进展,及时进行着指挥调度; 对英勇杀敌的,立即予以重赏; 对临阵退却的,马上斩首示众; 郝廷玉战马中箭,他立即换给好马; 仆固怀恩刚往后退,他就令执法队出城取其脑袋,吓得仆固怀恩掉转马头,重新杀人敌阵。过了一会,李光弼见战果不大,便下决心拼一死战。于是,他连挥三下帅旗,发出了拼死冲锋的号令:霎时间,战鼓声、喊杀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唐军将士们立时勇气倍增,拼死冲杀起来。这一攻势立刻化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很快冲破了敌阵,敌军迅速溃败下去。周挚掌握不住部队,率领少数人马狼狈败逃。唐军大获全胜,共计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八千多人。此外还缴获了数以千计的战马、军械,活捉了徐璜玉、李秦授两员敌将。

史思明不知周挚已被击败,仍在挥军进攻南城。李光弼就下令将俘虏驱赶到南城河边,当着攻打南城的叛军,一连斩杀了几十个,吓得叛军不战而溃。史思明攻打河阳多日,不但没有取得进展,反而损失了好几万兵力,只好率领败兵退回洛阳。从此,唐军与史思明叛军的战争进入了相持不决的状态。

坚守河阳一战,对扭转唐军方面一度十分危急的战局、对制止史思明的大举进攻起了重大的战略作用。当史思明十几万大军压境之际,李光弼手头只有两万兵力。如果整军出战,显然寡不敌众; 如果坚守洛阳,不但兵力不足,而且会被敌军四面包围,失去粮草来源; 如果退守潼关,一下放弃五百多里地区,则会大长敌势,对扭转战局更加不利。李光弼断然否决了这三种方案,决定放弃洛阳、退守河阳三城,确实是一个因势利导的正确选择和决策,表现了李光弼善于抓住关键环节而驾驭战局演变的战略指导能力。

在坚守河阳的作战中,如同坚守太原时一样,李光弼也发挥了谋定而战、战术灵活的特点。同时,他依据河阳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手头的作战兵力,主要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进行了频繁的反击。尤其是北城反击一战,他及时修正了自己指挥上的错误,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发并指挥唐军将士进行了一场决死大战,终于取得了对坚守河阳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充分证明了李光弼智勇双全的指挥才能。

不幸的是,李光弼的指挥才能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毫无战略头脑的唐肃宗,被河阳一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采纳鱼朝恩的妄议,又听信心怀叵测的仆固怀恩的怂恿,强令李光弼率劣势之兵反攻洛阳。由于反攻时机根本不成熟,加之仆固怀恩故意违背军令,结果,李光弼在邙山(今洛阳北)被史思明打败,河阳、怀州(今河南沁阳)随之失守,致使战局迅速恶化。李光弼因此失去了兵权,鱼朝恩和仆固怀恩却依然受到重用。新的昏庸皇帝唐代宗(李俶)即位之后,仆固怀恩升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仍然被排斥。后来,李光弼得知鱼朝恩和程元振经常诬告他,遂不敢回京,整日惶惶不安,终于忧愤成疾。公元764年,这位善于 “以奇用兵、以少败众”的名将,病死于徐州,终年五十七岁。

注释

① 《新唐书·李光弼传》。①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肃宗至德二载。① 关于北城一战歼敌人数有两说: 《资治通鉴》记为“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 《旧唐书》与《新唐书》记为 “斩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如按前说,歼敌仅二千五百,似对三万之敌形不成歼灭性打击,史思明不会因此小败而停止攻势,故本文取后说。① 《旧唐书·李光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