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皇后钱氏》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明英宗皇后钱氏》人物故事小传
钱氏(公元?—1468年),海州(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被册立为皇后。土木之变发生后,钱氏先是倾尽全力营救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其后又对已返回京师僻居南宫郁闷不乐的英宗百般劝慰,因此明宗特别感激钱氏,留下遗命,要求后世子孙和朝臣在钱氏死后同他合葬一处。宪宗朱见深即位,尊钱氏为慈懿皇太后。公元1468年,钱氏死。宪宗生母周太后不愿钱氏与英宗合葬,于是与力主合葬之议的近百位大臣发生对立。百官伏地于文华门外,放声大哭,要求批准合葬,声震阙庭。宪宗无奈,只得答应。上钱氏谥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正 史〕
英宗孝庄皇后钱氏,海州①人。正统七年②立为后。帝悯后族单微,欲侯之,后辄逊谢。故后家独无封。英宗北狩③,倾中宫赀佐迎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后无子,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英宗大渐,遗命曰:“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大学士李贤退而书之册。
宪宗立,上两宫徽号,下廷臣议。太监夏时希贵妃意,传谕独尊贵妃为皇太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乃两宫并尊,而称后为慈懿皇太后。及营裕陵,贤、时请营三圹。下廷议。夏时复言不可,事竟寝。
成化四年④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夏时、怀恩⑤召大臣议。彭时首对曰:“合葬裕陵,主祔庙,定礼也。”翼日,帝召问,时对如前。帝曰:“朕岂不知,虑他日妨母后耳。”时曰:“皇上孝事两宫,圣德彰闻。礼之所合,孝之所归也。”商辂亦言:“不祔葬,损圣德。”刘定之曰:“孝从义,不从命。”帝默然久之,曰:“不从命尚得为孝耶!”时力请合葬裕陵左,而虚右以待周太后。已,复与大臣疏争,帝再下廷议。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议,皆请如时言。帝曰:“卿等言是,顾朕屡请太后未得命。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明日,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等上疏,又明日,夔等合疏上,皆执议如初。中旨犹谕别择葬地。于是百官伏哭文华门外。帝命群臣退。众叩头,不得旨不敢退。自巳至申,乃得允。众呼万岁出。事详时、夔传中。是年七月,上尊谥曰: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祔太庙。九月合葬裕陵,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其隧独通,而奉先殿祭,亦不设后主。
弘治十七年,周太后崩。孝宗御便殿,出裕陵图,示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曰:“陵有二隧,若者窒,若者可通往来,皆先朝内臣所为,此未合礼。昨见成化间彭时、姚夔等章奏,先朝大臣为国如此,先帝亦不得已耳。钦天监⑦言通隧上干先帝陵堂,恐动地脉,朕已面折之。窒则天地闭塞,通则风气流行。”健等因力赞。帝复问袝庙礼,健等言:“祔二后,自唐始也。衬三后,自宋始也,汉以前一帝一后。曩者定议合祔,孝庄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且引唐、宋故事为证,臣等以此不敢复论。”帝曰:“二后已非,况复三后。”迁曰:“宋袝三后,一继立,一生母也。”帝曰:“事须师古,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朕岂敢忘,顾私情耳。祖宗来,一帝一后。今并祔,坏礼自朕始。且奉先殿祭皇祖,特座一饭一匙而已。夫孝穆皇太后,朕生母也,别祀之奉慈殿。今仁寿宫前殿稍宽,朕欲奉太皇太后于此,他日奉孝穆皇太后于后,岁时祭享,如太庙。”于是命群臣详议。议上,将建新庙,钦天监奉年方有碍。廷议诸暂祀周太后于奉慈殿,称孝肃太皇太后。殿在奉先殿西,帝以祀孝穆,至是中奉孝肃而徙孝穆居左焉。帝始欲通隧,亦以阴阳家言不果行。
《明史》卷一一三
〔注 释〕
①海州: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附近。②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③北狩:英宗在位时,明朝国势衰落。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引兵南下,英宗在太监王振挟持下“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被围,50万明军全部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当时的明朝官僚讳言英宗被俘,将此事称为“北狩”。④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⑤怀恩:明宫太监,宪宗朝时执掌司礼监,为人正直敢言,不避威权。
〔相关史料〕
(成化四年六月)甲寅,慈懿皇太后崩。遗诏曰:“予以菲德,获配英宗皇帝,奉承宗庙,辑宁邦家,多历年所。不幸裕陵上宾,予惸嫠鲜祜,赖今皇帝荷天之休,光嗣丕图,海宇奠安,予与皇太后同受天下至养。又四五载,慈孝雍和,亦既两尽。兹予寿令有尽,永终天年,复侍先帝左右,素愿无歉焉。永惟祖宗创业垂统,弘大崇重,皇帝直以万几为意,不得过于哀戚。”云云。
明·谈迁:《国榷》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