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

德国著名军事战略理论家。12岁加入普鲁士军队。1801年进入柏林陆军大学,1806年随奥古斯特亲王参加耶拿战役,遭法军俘虏。1808年回国,积极支持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在拿破仑入侵俄国(1812)前夕,加入俄国军队两年,成为一名出色的幕僚人员。1818年晋升将军,并出任陆军大学校长。在任内的12年间致力于享有盛名的《战争论》及其他军事著作的写作。他主张“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否定战争本身就是目的。克劳塞维茨天性缅腆而敏感,沉默寡言,这不仅是他出身贫寒使然,也反映出该时代德国文学和哲学对他的强烈影响。他同当代最卓越的人物聚会,其中有黑格尔、施特劳斯、苏赫、申克尔,以及歌德的女友阿玛莉·冯·伊姆霍夫和其他许多精神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从未挂帅出征,独挡一面,只是在充当幕僚时胆识过人,不乏真知灼见。他冷静审慎,头脑清晰,意志坚定而不可动摇。他以一种少有的批判才能去热爱真理,他集如此敏锐的思考力,如此深厚的感情和细微的感觉于一身的情况是罕见的。他在《战争论》中提出总体战略概念,对现代战略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各国兵家普遍重视。这使他永远置身于同世纪的伟人行列。马克思和恩格斯详尽评述过他的著作。列宁也同样努力研究过克劳塞维茨的著作,特别是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年代,这关系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并为武装起义做准备。这一研究直接反映在列宁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1915年写的著作上。列宁对《战争论》作了广泛的摘录,在所作批注中再三强调克劳塞维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及其在战争的种种问题上的运用。列宁通过他的关于每一战争性质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关系的学说。20世纪中叶,随着远程武器系统的出现,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因限于陆上作战而显出其局限性,但他们提出的许多基本原则依然正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