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范蠡

生卒时间不详。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三户(故址在河南渐川县西北)人。年轻时就显现出贤圣之资、独虑之明,仅因倜然不群,才鲜为人知。为不苟同于世俗,同时躲避凡夫俗子妒忌、非难、索性佯装狂痴,隐身待时。一次,时为宛令的文种发现他是个奇才,结为朋友。后两人同赴越做了要臣。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报携李之仇。越王不听范蠡劝告,草率迎战败于夫椒(太湖中山名)。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范蠡同越王勾践到吴国屈事吴君。三年中,他不仅忠诚于越王,而且终于保护着越王安全回国。回国后范蠡和文种等协助越王采取多方面的正确方针,恢复和发展国力。他提出“习人事、修政权、收地利”的兴国谋略思想,并主持治理越国军旅,越国很快发展起来。公元前482年,吴国起兵北上,勾践、范蠡乘机出师,杀吴太子友,攻破吴都。此后,越国依据范蠡的谋略,和吴国打打停停,久围不解,消耗吴国力量。公元前475年,经充分准备越向吴进行战略决战。两年后,吴王夫差精疲力尽,退保于姑苏孤城,向越请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对越王说:“当年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不取,故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岂可逆天行事吗?况且,不能忘记昔日的益辱。大王率朝晚黑,就是为了战胜吴国,我们谋划二十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他见勾践仍有不忍之色,便当机立断,拒绝议和,击鼓传令,发起进攻,最后灭吴。灭吴后,越王勾践与齐、晋等国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县南)。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范蠡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后来范蠡发现勾践不是共富贵之人,便不辞而别来到齐国。最初在海边安家,经商致富当上了齐相国。后他又因“久受尊名”是不详之光,主动辞相国之职,将钱财分给亲友,到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定居至死。范蠡生活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末期,大胆地探索天人关系。他凭着对宇宙万物的缜密观察,给天体运动以朴素唯物论的解释,形成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又借助对社会历史的深沉反思,给世事变迁以朴素辩证的分析,提出了阴与阳、刚与柔、盛与衰等可贵命题。正由于他能融会天道、地道与人道,加之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当机立断的作风,使之精通家事、国事、天下事。不论从政还是理财,都得心应手。其治国、齐家、明哲保身的经历和谋略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