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家、谋略家。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先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同年10月,在广州商团叛乱事件中,带领革命群众,同敌人英勇战斗。1925年2月,领导黄埔学生军进行第一次东征,10月,陈炯明重新向广州进攻,革命政府又举行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领导东征军全部歼灭了陈炯明的反动势力,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在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于1927年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出席了中共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先后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为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为支持创建革命根据地,为建立党的情报、通讯、锄奸保卫工作,为坚持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斗争,做出重要贡献。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严肃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遵义会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担任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即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坚持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迫使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共同对敌、一致抗日的新局面的出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出生入死,临危不惧,为克服投降危险,制止反共逆流,击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进行了英勇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虚伪面目,以团结教育广大人民,1945年8月和毛泽东一起去重庆,同美蒋反动派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继续率领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积极支持和领导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为开辟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奠定了基础。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周恩来从南京返回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人民解放战争。1947年3月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五大始,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六大后当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建国后,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繁重任务,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成为保卫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中流砥柱。1972年患病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