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晦
钱塘(今浙江杭州),风光秀丽,文化兴盛,名士辈出。沈晦即是其中之一。
沈晦,字元用。祖父沈遘,官至翰林学士。沈晦勇侠,胆气过人,好学上进。宣和六年(1124)殿试,大魁天下。他是宋代第69位状元,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状元。
中状元后,沈晦出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校雠典籍。不久,迁任著作佐郎,掌修纂日历。
宣和七年十月,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以粘罕为主将,东路以斡离不为统帅,两路大军分道南下,准备会师大宋国的京师开封(今属河南)。当朝天子宋徽宗赵佶惊慌失措,于十二月二十四日禅位皇太子赵桓,把破烂摊子交出,自己做太上皇。赵桓即宋钦宗,建元“靖康”。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金兵突破黄河防线,渡河南下。太上皇赵佶仓皇出逃。初七,金兵兵临开封城下,开始攻城。兵部侍郎李纲等人率军民奋起抗击,屡屡挫败金兵的进攻。但宋钦宗无意抗战,一味求和。
金兵提出的议和条件之一,是要宋廷以亲王、宰相做人质。于是,宋钦宗以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为人质,送去金营。
这时,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来,宋钦宗想抗击一下,遣人袭击金营,想救出赵构和张邦昌。不料,走漏了风声,偷袭失败。金兵要求改换人质,钦宗遂以肃王赵枢换回赵构。
沈晦被借给一个给事中的官衔,随同赵枢出质金营。
二月初八,金兵北撤,带走了人质。
秋八月,金兵再次兵分两路南下。赵枢、沈晦被押解着随军行动。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进了宣化门,京师被攻破。第二年三月七日,金人扶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张邦昌乞求把扣押的宋臣放回来,金人答应,沈晦得以南归。
四月一日,金兵在大肆掳掠后,押着徽钦二帝及后妃、亲王、公主、大臣等北撤。
五月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天治门登坛受命,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
沈晦辗转投奔高宗,出为给事中,职司封还驳正诏令。有人说沈晦做人质,备受艰辛,给事中一职不足以赏功。于是,高宗拜沈晦为集英殿修撰,出知信州(州治上饶,今属江西)。
金兵再次大举南下,想铲除宋室残存势力。
高宗带着六宫、宠臣和卫士逃往扬州(州治江都,今属江苏)。他准备召沈晦为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张守时为侍御史,奏言沈晦在民间时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事,反对任命他为中书舍人。高宗道: “朕在金营见过沈晦,慷慨刚烈。士人的一些小节,岂足视为终生的污点?”沈晦调任明州(州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州,后知处州(州治丽水,今属浙江)。
金兵渡江追击高宗,高宗落荒而逃,逃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命沈晦出知婺州(州治金华,今属浙江)。有个叫成皋的率人入寇婺州,沈晦采用州学教官孙邦的建议,组织数百名百姓出城徂击,大败而回。沈晦恼怒,把孙邦绑了起来,欲斩,过了一会儿,怒气渐消,释放了孙邦。浙东防遏使傅崧卿当时在婺州城中,单骑去劝说成皋,成皋遂降。沈晦进官为徽猷阁待制。有人弹劾沈晦无诏令而用兵,遂降为集英殿修撰,以此官提举临安府(府治钱塘、仁和,今浙江杭州)洞霄宫,管理宫观去了。不久,官复原职,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出知宣州(州治宣城,今属安徽),后调任建康府(府治江宁、上元,今江苏南京)知府。到任1个月,遭御史常同弹劾,被罢官。
绍兴四年,高宗重新起用沈晦,命他出知镇江府(府治丹徒,今属江苏),兼两浙西路安抚使。沈晦面辞,对高宗说:“各州府兵可用。今沿江千余里,若命镇江、建康、太平(州治当涂,今属安徽)、池州(州治贵池,今属安徽)、鄂州(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各有兵一二万,用本州府的赋税易官田分给他们,金兵至,五州府以水兵把守长江,步兵扼守关隘,金兵很难渡江; 即使过了江,五州府兵合击,金兵虽善战,不能一天攻克诸城; 若围五州府,则兵分势弱; 若以偏师牵制我军,大军南侵,五州府尾随追击,金兵不敢深入。待这个制度确立,3年后推行到江北,粮饷、器械都自备。”当时,高宗刚刚任命韩世忠屯军镇江,没有采纳沈晦的方案。
金兵退出江南后,在北方扶立一个傀儡政权,国号“大齐”,册封宋降臣刘豫为皇帝。伪齐政权屡屡发动对南宋的军事行动。绍兴五年,伪齐兵再次南侵,韩世忠在扬州一带阻击,沈晦奏请命张浚率部支援,大臣赵鼎称颂。高宗道: “沈晦的确可嘉,但朕深知他言辞甚壮,胆子却很小。不信,就再看看他的行为,是否和他的言辞一致。”然而,韩世忠不喜欢沈晦,沈晦被贬,又去管理临安洞霄宫。
过了一段时间,高宗起用沈晦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府治临桂,今广西桂林)知府。
西南边陲有个少数部族,宋时叫“南州蛮”,酋长莫公晟归顺宋,宋任命他为本路钤辖。后莫公晟叛宋,联络一些部族酋长,不时劫掠。沈晦选老将罗统戍边,招诱各酋长,孤立莫公晟。莫公晟势单,不敢再寇掠。
沈晦在静江府,每年为朝廷买马3000匹。继他出知静江府的,无人能买这么多。
沈晦以出色的治绩进为徽猷阁直学士,后任衢州(州治西安,今属浙江)知州,潭州(州治善化、长沙,今湖南长沙)知州。出知潭州后又遭贬,提举太平兴国宫。
沈晦死在提举太平兴国宫任上。
沈晦胆气过人,好说大话。他曾说天下秀才只有3个,一个是孔大头孔夫子,王安石、苏轼合起来算一个,再一个就是他沈晦。沈晦为官不能尽循法度,遭人讥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