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忠倚
邹忠倚是清代第4位状元,字于度,号海岳,江苏无锡人。明天启三年(1623)生于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其父邹兑金,字叔介,为人恬淡闲逸,不甚看重功名。邹忠倚年少时,父亲携他隐居德清县武康山听岁堂。武康山今名铜官山,在浙江德清县城西6公里筏头乡东,“昔吴王濞采铜于此”,故名。随父静读于历史名山,徜徉于奇石秀水,聆听鸟语,坐观山影,悠然自得。自然环境的宁静同纷嚣的乱世形成强烈反差,少年邹忠倚深深迷恋山水秀色,免受尘世污染的尘外思想悄然萌生。其《夜坐》诗云:
吾爱汉阴老,清风干古垂。
濯缨沧海阔,狎鸟岁阴迟。
坐即南山影,行歌招隐词。
昔贤惭识寡,幽愤自形诗。
《江苏诗事》评价他在听岁堂的生活说: “捧几授杖间,悠然做尘外想。”出尘隐居思想,对他后来的个性及诗文产生很大影响。
邹忠倚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为人孝友谦谨。一次,其父生病卧榻,忠倚精心服侍,为延医替父治病,他夜行数十里入城,途中失履竟未察觉。
据《江苏诗事》记载,崇祯三年(1630),邹兑金参加庚午乡试,中式为举人。7年后,参加丁丑会试,公车北上,途中靠驻金山寺。金山寺位于今镇江市京口区西北的金山西麓,当时的金山尚屹立江中,四周皆水。是日,江上狂风骤起,舟船倾覆。邹兑金振臂疾呼: “能救人一者送十金,捞一尸者五金。”众人响应,操舟泅水竞相救人。事毕,为了渡江人的安全,他首倡捐金设立救生船,得20余条,招募船工日夜守候。由于破囊救人,为赴会试而带的盘缠几乎耗尽,加之停留数天,会试日期迫近,只好放弃赴京会试。俚语曰: 有其父必有其子。邹忠倚孝友正是其父美德的延续。
顺治六年(1649),邹忠倚参加己丑科试,中式为进士。此次中式共400人。顺治八年(1652),礼部议准分满汉两榜开科取士。八月,上皇太后尊号,故顺治皇帝恩诏九年会试。顺治九年岁在壬辰,首开满汉两榜开科取士之先河,亦是清代设八旗科目之开端。满洲、蒙古中式50人,汉军中式归入汉榜中式凡397人。满榜状元麻勒吉,榜眼折库勒,探花巴海。邹忠倚以己丑进士身份补殿试。榜发,状元邹忠倚,榜眼顺天大兴人张水祺,探花江南江浦人沈荃。关于邹忠倚中状元一事,江浙地区流传许多怪异说法。有人说他父亲积德,金山寺高僧投生转世为忠倚,故来生中状元。有人说,邹忠倚幼年游玩钱塘,在忠肃祠少憩得梦①,见忠肃公于谦倚靠在他身旁,授以瓜子一握,共54粒。于是,命名忠倚。其夫人闲居无聊,常用瓜子排做“状元”二字,以为游戏。不料壬辰会试,中式第54名,殿试一甲第1名,与梦巧合。邹忠倚获廷对第一后,即被授官修撰。他居京为官1年有余,对其从政治绩,史载不丰。《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载邹忠倚状元及第后的一件普通事,说是顺治十一年(1654),无锡文人恭旦应邹忠倚之召到北京,随即赴昌平参加童试。这说明邹忠倚虽然身为状元,但未忘记旧日学友,仍然关心着学友的前程。
邹忠倚的生命旅程极短,死于顺治十一年,仅32岁。他英年早逝,人品和才学却得到世人的肯定。他工书法,以“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的欧体为宗。这与顺治皇帝的书法旨趣相一致。故史称: “世祖喜欢欧阳询的书法,顺治中状元邹忠倚、孙承恩皆法欧书。”邹忠倚的诗,“清远闲放,不染垢氛”,情景交融,没有故做咏叹的痕迹,充满向往闲适宁静的山林生活的情趣。《夜坐》淋漓尽致地表现渴望归隐,反省修炼,欲求胸怀海一样博大的心态。《俞家坞》一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表现乱世中封建知识分子抱恨隐居太晚的真挚感情。诗云: “入世苦不迟,入山苦不早。千载驰驱情,零落归荒草。柴门静无事,大小倏成怀。石涧何时流,夕阳塞古道。”邹忠倚著有《雪蕉集》和《箕园集》。后人评价其诗古文皆舂容静细。受邹忠倚影响,其子孙多有参加科举考试者。孙子邹一桂在雍正五年(1727)参加丁未科会试,中式为传胪。玄孙邹奕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参加丁丑科会试,中式为探花。邹氏祖孙为状元、传胪、探花,亦是江苏科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