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润庠
一、当朝一品
元和(今江苏苏州)有家姓陆的,亦儒亦医,颇有名气。大清帝国晚期,陆氏家族中有个叫陆懋修的,考入官学学习。太平军北进,陆懋修随家人逃难上海,穷困潦倒,遂以家传医术为人治病谋生。他医术高明,在上海一带很有名。治病之暇,他研讨《黄帝素问》等医学典籍,著述不辍,有《内经运气病释》等专著问世。
陆懋修有个儿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生于镇江丹徒(今江苏镇江)学舍。镇江, 古称润州; 地方学校, 古曰“庠”。故取名“润庠”。学舍中有宋乾道二年(1166)《熊克凤石图赞》,故以“凤石”为字。陆润庠聪明好学,10岁便读完儒家的九经; 对家传医学,他也用心学习,颇懂医术。他凭借儒学根底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会试中式。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陆润庠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101名状元。
此科进士共337名,是同治皇帝的最后一批门生。
陆润庠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这年,他33岁。
陆润庠入仕不久,同治皇帝于十二月五日病死,年方19岁。他的母后慈禧太后把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扶上帝位,年号“光绪”,军国大权操纵在她的手中。
光绪皇帝即位后,陆润庠屡次出为乡试考官,仅湖南、陕西各典试两次。后入值南书房,侍从光绪皇帝作文绘画,擢为侍读,出为提督山东学政。督学山东不久,老父病死,陆润庠离职服丧。服阙,累迁至国子监祭酒。老母罹病,乞假归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谕令各省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在水陆通衢之处设立通商公所,兴办实业,官督商办。
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率先行动,奏派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陆润庠在老家苏州设立商务局,去官在家的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在镇江(今属江苏)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张謇在通州兴办大生纱厂,陆润庠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这便是哄动一时的“状元办厂”。
陆润庠和张謇不同。张謇从此热衷于办实业,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主要精力放在兴办工厂、学校等上面; 陆润庠虽然创办两座纱厂,热衷的还是仕途。
光绪二十四年(1898),起仕,再为国子监祭酒。不久,擢内阁学士,署理工部侍郎。
这时,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慈禧太后对列强干预她废黜光绪帝极为愤恨,试图借助义和团来教训一下洋大人,对列强宣战。俄、英、法、美、日、德、意、奥八国拼凑了一支2000余人的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出德胜门仓皇而逃,奔往西安。
陆润庠辗转奔赴西安——当时叫“行在”。慈禧太后为陆润庠的忠心感动, 委任他为礼部侍郎。慈禧太后还京后,陆润庠出任最高监察官——左都御史,后又奉命署理工部尚书。
二、反对变法 仇视革命
“戊戌维新”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君主立宪”运动并未消歇,很快重新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日渐壮大。若在二者中选择一个的话,清廷自然选择君主立宪。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清廷颁诏宣布“预备立宪”。
按清廷的说法,“预备立宪”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官制。慈禧太后命陆润庠为釐订官制大臣。不久,公布中央官制,最高统治机构军机处照旧不变,部名更改并增为11部: 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司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工部裁省,陆润庠署理工部尚书一职撤销,以尚书衔领顺天府尹。翌年,授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他上疏说: “捐钱买官,仕途就良莠混杂了。有些官员学识浅陋。请制定道府以下考试章程,考试不及格者不差遣官职,设立仕学官教习他们。”
作为当朝一品大员,陆润庠对方兴未艾的立宪运动不能没有看法。他说: “成规不可墨守,而实行新法也需要斟酌。若不研究中国历史,不从中国实际出发而进行变革,改革是难以成功的,且将使问题更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瀛台涵元殿驾崩,终年38岁。慈禧太后选中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为新的帝位继承人。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寿终正寝。十一月九日,溥仪登基,年号“宣统”。
宣统元年(1909),陆润庠入阁为协办大学士,进为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宣统三年设弼德院,参预机务。弼德院置院长、副院长各1人,顾问大臣32人,参议10人,秘书厅秘书长1人。陆润庠出任弼德院院长,还充任毓庆宫授读,教宣统皇帝读书。在此期间,陆润庠就军国大政提出一系列建议。曲阜新建“曲阜学堂”,他上疏说: “曲阜是圣地,新建的曲阜学堂必须以弘扬经术、提倡正学为宗旨。若杂聘外国人为教习,异言殊服,喧宾夺主,有害于圣教; 若圣教澌灭,将是朝廷之忧。”关于官制改革,他认为: “釐订官制应保存都察院。有人说既然有了国会,不需再有言官。岂不知议员职在立法,言官职司监察。议院开会,不超过3个月,言官却随时可以进谏。行政裁判,乃事后决断,言官则奏谏于事前。朝廷想广开言路,那么,都察院就不可裁; 诸臣要巩固君权,那么,也会赞同保留都察院。即使他日国会成立,也应使都察院为独立衙门,不要被那些邪说所迷惑。”对于当时出国留学风潮,他贬斥说: “游学外国的学子,在实业上学成而回来的,寥寥无几; 回来后,又所学非所用。学成后归国最多的是法政科。法政各国不一,都是根据本国的风土人情而制定的。今留学的学子根底很浅,对于中国的经典未曾诵习,传统道德风尚知之甚少,徒学人家的皮毛,妄言改革,甚或包藏祸心,鼓吹民权、革命,视国家与君主为两途,在国内发展党徒,图谋造反。各部院大臣以为朝廷锐意改革,非重用那些留学回来的人不足以成大事。于是异端邪说流行,遍及朝野。日子长了必然会动摇国本,生灵涂炭。”
朝廷财政困难,入不敷出,陆润庠把财政危机归因于实行新政,借财政危机指斥改革,鞭挞新政。他说: “今日之祸,因为督抚无权,朝廷无权。库储空虚,寇贼横行,是尤为明显的。编练新军,所用的都是没什么经历的学生,他们的韬略仅是纸上谈兵,用兵则局限于条条框框,还有的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旦有事,督抚非但不能调遣,甚至倒戈响应,他们不可信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此,则不如停办新军,仍使用从前的巡防兵。当然,对他们需加以整顿。新的审判机构任用的都是未曾听讼的法官,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旧时干练的老吏,督抚都不敢使用。州县的捕快都被遣散了,把缉拿盗贼之事交给巡警。巡警大都无能,且仅省会城市及通商口岸有巡警,岂能顾及乡里?将来势必遍地皆盗,人民无可控诉。如此,则不如撤销新的审判,像从前那样,把断狱、缉捕之事交给州县。咨议局设立后,各地推举的都是不谙掌故的议员,肆意放言,钳制官员,督抚对他们无可奈何。于是,他们借筹款之名,鱼肉乡里; 打着自治的旗号,树立私党。去年资政院开会,有人竟然张牙舞爪,破口大骂,藐视朝廷。他们以能言善辩为通才,以横加讥议为舆论,蜩螗沸羹,喧闹嘈杂,莫可究结。如此,则莫如停办国会,把言事之责仍归于都察院。新设的学堂,聘任的都是不通经史的教员,他们用的教科书,仅能启发愚昧而已; 废《五经》而不读,其祸等于秦始皇焚书; 暑假星期天,学生毫无约束,他们都是些未成熟的少年,哪能不结伙生事,为非作歹?而伙食费、学费百倍于前,那些贫穷而有才的人,进身无路。如此,则不如停办中小学堂,仍实行科举取士,凡此都与财政有关,而祸害不仅在财政,若不早点儿了断,必然导致威权下移,大局不可收拾!”
尽管陆润庠反对改革, 仇视革命, 但历史的发展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高潮,武昌起义爆发了。
三、逊位皇帝的师傅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陆润庠指斥的新军在武昌起义,攻占武汉三镇,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十一月十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公推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建立了。
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宣统帝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后,宣布退位。
陆润庠年老昏聩,对在皇宫中称孤道寡的宣统帝却忠心不渝,奉隆裕太后懿旨,照料毓庆宫事务,仍充任宣统帝的师傅,并接受太子太保官衔。
民国四年,陆润庠病死,享年74岁。
已经退位的清帝追赠陆润庠太子太傅,谥号“文端”。
陆润庠俭朴,虽贵为一品,衣着如寒士。他性格内向,即使生气,也抑郁于内心,从不外露。病重后,终日正襟危坐,瞑目不言,也不吃喝,数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