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辰
一、为国争辩
王拱辰,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第一,那年他才19岁。仁宗厚爱,赐“拱辰”。他先是通判怀州(今河南沁阳),后入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知制诰等职。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的使臣刘六符曾经对贾昌朝说: “你们留着塘泺这样的小河沟干什么?恨不能一根芦苇横在那儿人就能通过,扔个木棍就能把它填平。不如决了堤防,弄10万方土把它填平,变成大路。我们两国来往不就更方便了吗?”
仁宗就这件事请教王拱辰。王拱辰说: “现在军事形势比较紧张,对方诡计多端。您想他凭什么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呢?这是别有用心的。在险要的地方设立边卡,我们的祖宗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从没有废弃,目的就是限制敌人。现在我们若听了他们的话,开通这个地方,不正是中敌人的下怀么?”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把关南10县割让给他们,理由是太宗进攻燕国,那是侵略行为,现在应割地赔偿其损失。宋朝满朝文武不知如何应对,王拱辰从容对答: “王师征讨河东,契丹那时已和我们建交,却占领着石岭关,援助我们的敌人。太宗怒不可遏,才发兵惩罚,怎么能说是无故伐燕呢?”又写了答复契丹的外交文书,说: “既然有石岭关的交锋,就不怕再有蓟门之战。”契丹得了回音,知道宋人态度坚决,收敛许多。仁宗非常高兴,对左右辅臣说: “要不是王拱辰熟知史实,真难以答复呢!”
二、大胆进谏
任翰林学士不久,王拱辰做了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尹,其后出任御史中丞。当时夏竦为枢密使,把握军权。王拱辰进言说: “夏竦任西师统帅,没立过什么战功,可以说无任何威望。现在让他掌管枢密院,怎能服天下之人?”仁宗听不进去,起身欲走。王拱辰急忙叩拜,扯住其皇袍据理陈情。仁宗采纳了意见,罢免了夏竦的枢密使职。
王拱辰又进言说: “滕宗谅在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所做的事不符合朝廷法令。为了避免守边大臣都学他的样子,应对他施以重责。”仁宗不听。王拱辰于是闲居家中,不去上朝,托辞是自己的话总是和皇上的意思相悖,在家自责反省。仁宗于是降滕宗谅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命王拱辰入朝。见了他的面,仁宗说: “你的那些升迁降职的建议,朝廷会认真考虑,酌情处理的。不要因为寡人没有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就急躁不安或者闹情绪,那样做不好。今后有什么要上陈的,还望继续禀告,不要有什么顾虑。”
僧绍宗用铸佛像的名义来迷惑众人,京都之人竞相把金子投到冶炼炉中,宫廷也出钱资助。王拱辰上奏说: “西边的驻防部队急需军费,我们却不出资,把钱财浪费在这等沽名惑众的事上。这样很容易动摇军心,引起民怨。”仁宗下令立即禁止铸像。
仁宗在迩英阁供置《太玄经》,经常用它来占卜祷告。一天,他对王拱辰说: “我每天都读这本书,获益非浅,你知道它讲的是什么道理吗?”王拱辰把全书的内容讲给仁宗听,和背诵过了一般完备周详。然后,他进谏说: “希望陛下留意《六经》,旁采史策。《太玄经》这类书不足为学问,不值得花这么大气力去研究。”
三、出使契丹
至和三年(1056),王拱辰任三司使,出使契丹,和契丹王在混同江相见。契丹王在江边设宴,二人边钓鱼边喝酒。契丹王亲自弹奏琵琶助兴,每钓到一条鱼,就请拱辰喝一杯酒,并对他的宰相说: “这是南朝当年的少年状元,入翰林已经15年了,博学多才,很受宋王重用。所以,今天我把他奉为上宾。”王拱辰完成使命回到朝廷后,御史赵抃认为不该接受这么重的礼遇,并说: “假如以后北朝使者也援引这个例子,要求享受这样高的待遇,我们用什么推托呢?”
四、屡遭排挤
一次,苏舜钦邀请宾客在进奏院宴饮。王益柔喝醉了酒,写了一篇《傲歌》,其中满是骄狂之词,连皇上也没看在眼里。王拱辰把此事告诉皇上。当时杜衍、范仲淹当政,改旧制为新政。王拱辰一派正不得势。苏舜钦、王益柔都是范仲淹举荐上来的,苏又是杜衍的女婿。众人都倾向于苏、王,王拱辰很受孤立。
湖南转运判官李章、知潭州任颛买了私商的真珠。事情败露后,王拱辰把那些真珠全部没收,交进宫中。赵抃把他和李章等人一起弹劾。当时仁宗正欲任王拱辰为宣徽北院使。赵抃说: “宣徽使的职务,本来是用来奖赏那些有功勋的人或前朝元老的,一般只有前任参知政事或节度使才有资格得到这个职位。王拱辰有什么资格任这个职务?”于是,王拱辰只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后来又历任泰(今江苏泰州)、定(今河北满城一带)两州及河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山东临清及河南内黄一带)执政官。
神宗继位后,打算晋升王拱辰为仆射。欧阳修说仆射是宰相职位,不应该轻易晋得。于是,王拱辰只做了太子太保。熙宁元年(1068),又以宣徽北院使职位召还。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嫌他是异己,上奏让他出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熙宁八年(1076),再度回朝,任中太一宫使。元丰初年(1078),又转为宣徽南院使。神宗赐金方团带,再判大名府,后来改做武安军节度使。
五、力拒保甲法
王安石当政后,实行一系列新法令。其中,保甲法是为加强地主武装服务的。该法规定,乡村农户以10户组成一保,50户为一大保,10大保组成一都保。由主户中“财力最高”和“有材干心力者”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主客户有两丁以上的人家都要抽一个做保丁,训练武艺。每一大保逐夜轮差,5人巡警。遇上盗贼,便报大保长追捕。天天操练,有的农户地里的活儿忙不过来,庄稼就欠收。操练和巡夜时纪律很严格,不得有误,否则,追究责任。这时王拱辰上疏说: “这样做不仅夺了农民的农时,使庄稼欠收,更重要的是打不出粮食,就可能离家去做盗贼。这就简直等于用法令把们赶到犯罪的道路上去。现在就有许多农民成了小偷小摸,甚至四处流窜作案。这种情况,各地郡县官都不敢往上呈报。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纵然不能废止此法,解除所有农户的负担,也希望对下等户宽容一些。”朝中有些人趁机指控王拱辰败坏法令,王拱辰愤然说: “这正是老臣所以报效国家的地方!”神宗斟酌利弊,有所省悟,于是采纳他的建议,使第五等户得免。
哲宗继位后,王拱辰改任彰德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师。当年病逝,终年74岁。哲宗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他的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是历代罕见的女词人。
史学家这样评论说: 张方平、王拱辰的才德都远远超乎常人之上,却不免被司马光、赵抃议论排斥。王拱辰争保甲之法,言辞恳切; 对契丹使臣,据理争辩; 置个人私利安危不顾,上书极谏。这才叫一心为国,气度不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