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者下流,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大邦者下流,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1.大邦者下流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正值周室衰弱,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战争,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奴隶起义的战争,连年不断。老子反对兼并战争和侵略战争,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家关系和对战争的看法,因此,有人说《老子》也是一部军事著作。

“大邦者下流……故大邦以下(谦让)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小邦……大邦不过欲兼畜人(领导干涉),小邦不过欲事人(奉承),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老子指出,大邦者下流,大国谦让小国,小国尊重大国,大国不欺压小国,取得小国的信任,实际上就是大小国家相互谦让尊重,和平共处。

老子反对大国兼并小国的侵略战争,主张维持小国寡民、自给自足、友好相处的政治状态。

2.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

“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以道辅助国君的人,不靠兵力逞强天下。发动战争,很快得到报应)。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战争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正义的战争,取得胜利后,也要适可而止),不敢以取强(不敢用兵逞强),果而勿矜(有了战果,不骄傲),果而勿伐(夸耀),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成功了,不骄傲,取得战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合道者必然早亡)。”(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还恶之(人人都厌恶它),故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不使用它)。……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好战者,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3.善战者不怒,祸莫大于轻敌

“善为士者不武(善于作战的人,不逞他的勇武,不轻敌,不冒进);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的人,不急躁,不为敌人挑动,不感情用事);善胜敌者不与(不在具体战斗上纠缠不放)。”(第六十八章)这些都是重要的作战用兵原则。“善用兵者,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第六十九章)不首先发动战争,不轻举妄动,盲目进攻。为消灭敌人,大胆退却。按实际情况作战,不讲究固定阵势。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六十九章)用兵最大的忌讳是轻敌,为此,必须详尽掌握敌我友各方的情报信息、形势优劣与力量对比,以及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轻敌的结果是军队覆灭,国土沦丧,政权瓦解,人民遭殃。

战争的正义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故抗兵相若,哀兵胜矣”(第六十九章)。实力相当的战争双方,处于反侵略战争的正义一方,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子反对好战,但支持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主张大小国家相互尊重谦让,和平共处。一旦被迫应对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老子主张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争取战争的胜利。

《老子》这部书,虽仅五千言,但内容丰富、深刻、广泛,无论是他的哲学或社会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其关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论述,大多是积极可取的,对现实也有借鉴意义,人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以古为鉴,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