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重视教育,革新旧弊,移风易俗
1.实施屯田,筹措军需,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曹操认识到“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屯田令》,第30页)。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因连年战乱,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曹操接受枣祗、韩浩的建议,始兴屯田。以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后为典农中郎将,在许昌附近募民屯田,年得百万斛,数年,仓库皆满。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派藏霸等人入青州,屯田于黄河上下;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派“国渊典屯田事,渊相士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库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置扬州郡县长史,开芍陂(今安徽寿县南)屯田,令仓慈为绥集都尉,屯田淮南,以给合肥屯军(《曹操年表》,第199、204、206页)。自建安以来,曹操先后在许昌、青州、淮南等地实行屯田,这对于解决军需、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2.兴建学校,发展教育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曹操在《修学令》中指出:“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第32页)他看到连年战乱,经济衰败,人民流离失所,教育不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对此痛心疾首。在《整齐风俗令》中,他特别指出,在袁绍统治过的河北冀州等地区,社会道德风尚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针对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制造流言,指黑为白,颠倒是非,陷害忠良等丑恶现象,曹操还指出:“自丧乱以来,风教彫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主张对诽谤者“以其罪罪之”(第30页)。
他对有些虽是自古相传,但不利人民生活生产的风俗习惯,也下令废除。他在《明罚令》中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也就是古代的寒食节。曹操指出“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第35页)
针对当时地主官僚豪强相互倾轧,攀比奢侈,实行厚葬等习俗。在攻克袁谭后,曹操下达《赦袁氏同恶及禁复仇厚葬令》:“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三国志·武帝纪》)禁止民间私仇械斗,不许相互攀比,大办丧事厚葬。曹操提倡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人死后不厚葬,不葬良田熟土,“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第51页)。
3.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曹操虽身居高位,却生活俭朴,史称其“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惟怅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曹操嫁女,“皆以帛帐,从婢不过十人”(《三国志·武帝纪》)。他自己也说:“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香熏。”(《内诫令》,第53页)他在《遗令》中交代:“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无藏金玉珍宝。”(第58页)曹操为人乐观、爽雅,爱好音乐,好养性之法,他还懂得一些医药养生知识。
曹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自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从对社会的发展是否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来看,对其政治军事思想作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许多积极的思想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