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省己、重教、美政
1.学不可以已
荀子开篇就提出:“学不可以已。”人的一生,不论从事什么事业,在朝在野,都必须勤奋学习,努力修身,体察躬行,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与创新。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第1页)学习,首先是修养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行智慧,学习不单纯是获取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修养自己的思想素质水平。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劝学》,第8页)
学习要立志,下决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第3页),要坚持,要下功夫,要专心致志,“学也者,固(专心致志)学之一也”“君子结(专注)其一也”(《劝学》,第12页),读书学习要经常,要坚持,要专注,不能从字面上读了就算完事,要反复思考体会,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现实实践,探索思考,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荀子深刻指出:“故学数有终(读书可完),若其义不可是须臾离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第8页)荀子将勤学慎思,指导个人言行,看作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学”为什么“不可以已”?因为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而人的实践经验思想境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向发展着的事物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不知则问,不能则学”(《非十二子》,第89页), “人之于文学(文化教育),犹玉磨也……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大略》,第568页),荀子严肃指出:“少而不学,长而无能也。”(《德行》,第616页)
2.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智)明而无过矣
荀子反复强调学习要联系思想实际,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智)明而无过矣。”(《劝学》,第1页)读书学习只有“省乎己”,才能进德益智,提高修养,在做人做事的实践中少犯错误。荀子通俗而深刻地指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慎重行为),一可为以法则(表率)。”(《劝学》,第8页)学习不仅要内省乎己,学、思、行相结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时刻)之学也”(《劝学》,第3页),通过学习,要使自己的行为端庄恰当,“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最高智慧)”(《劝学》,第3页)。
学习要研究现实问题,也要重视学习历史经验,“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第1页)。许多历史经验是可以为现实服务的。学习要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向实践学习,“见善,修然(整饬)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惊惧)必以自省也”(《修身》,第15页)。学习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要善于自我批评,“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修身》,第15页)。荀子特别强调德行对于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他说:“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之谓成人(成熟)。”(《劝学》,第13页)意思是说只有坚持德行操守,才能够看准方向,坚定不移;只有坚定不移,才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熟了。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不快。人有不快,则法度坏。”(《大略》,第576页)国家要兴盛,必须尊师重傅,也就是尊师重教。只有尊师重傅,国家的法度才能传承。走向衰败的国家,必然轻师鄙傅,于是人们就不相互尊重,法度就会衰败,荀子指出了教育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性,历来被人们所认识,人受教育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学校教育或行业师傅。荀子说:“学莫近乎人。”(《劝学》,第8页)要学好知识专业技能,修养自己的品德,最好就是尊重亲近教师。重视教育就要尊重知识,尊敬教师,要使教师拥有合理的经济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荀子说:“君子隆师(尊师)而亲友。”(《修身》,第15页)不仅学生要尊师,全社会都要尊师。教师传道授业,言传身教,其思想道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修身》,第26页)
教育和教师,在任何时代都应当受到重视和尊重,因为“人无师(未经过教育)无法(不懂得道德法律礼义)而知(智),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有才干)则必为乱”(《儒效》,第131页)。教师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贪、腐、盗、贼、匪等都是因为没有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人无德行礼义是百事可为的。
4.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提出治国先修身,各级官吏都应当是人民的表率,“闻修身,未尝闻治国者也。君者(包括各级领导者),仪(柱子)也,民之景(影子)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闻修身,未尝闻治国也”(《君道》,第247页)。治国先修身,修身才能治国,才能成为人民的表率,上级是下级的表率,官员是人民的楷模。
“古之所谓仕者,厚敦(忠厚)者也,合群者也……乐分施者也,远罪过者也,务事理者也,羞独富者也。”“君子能为可贵(尊重),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第92至93页)君子从政的原则是:“主尊重之,则恭敬而僔(音惩,谦让);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谦虚);主专任之(信任放手),则拘守而详(谨慎,熟悉政令法度);主安近之(亲近),则慎比而不邪(不违法乱政)……贵而不为夸(仗势),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言善而不及也(推让),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至则和而理,祸至则静而理,富则广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仲尼》,第103页)
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意志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 “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人之国乎”? “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为宜;不用则退编百姓为悫(音确,诚实忠厚);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而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第111页)。
总之,有机会为政,就忠实诚恳做好政事,为国献力,为民谋利。在下为民,则遵守法纪,以身示范,移风易俗,做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人。这样的人,虽在民间,也必为社会所尊重。
5.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关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论述是很全面的,要求做到学、诚、宽、公、俭等,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苟》,第40页)政治必须讲诚信,必须取信于民,对己对人,对政事公务,必须诚心诚意,忠于责任义务与职守。此外,还要宽容、正直、公道。荀子说:“君子宽而不慢(怠慢),廉(有原则)而不刿(伤害人),辩而不争(不强词夺理),察而不激(明察而不偏激),寡立而不胜(正直而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暴(立场坚定,不粗暴),柔从而不流(态度温和,不同流合污),恭敬谨慎而容(宽容)”,“温温恭人,惟德之基”(《不苟》,第35页)。
做人要恭敬、忠信、礼义、爱人,“体恭敬而心忠信,术(行)礼义而情爱人,横行(走遍)天下,虽困四夷(不同民族地区),人莫不贵(尊重)。劳苦之事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祥(举止善良),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信任)”(《修身》,第22页)。要正确看待物质利益,不为私欲所驱使,做到贫而不生奸,富而不生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亏损)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而怠乎道。”(《修身》,第21页)“畏患难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拉帮结派),言辩而不辞(哗众取宠),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不同于世俗)。”(《不苟》,第33页)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谦恭)……怒不可夺(处罚不过分),喜不过予(奖励不过头),是法胜私也……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修身》,第29页)因为“公生明,偏生暗,端悫(音确,诚恳)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不苟》,第45页)。
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荀子特别谈到荣辱义勇等方面的问题,他说:“桥泄(骄慢)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排除)五兵(五种兵器)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荣辱》,第48页)有些人为一己之私欲,或一时之私忿而亡命恶斗,这不是勇敢,而是私斗忘身。“凡斗者(为私欲而斗)……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者。”(《荣辱》,第52页)“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屈服),是君子之勇也。”(《荣辱》,第53页)荀子得出结论说:“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君子安礼乐利(悦爱),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一切行为都不会有过错)。”(《臣道》,第279页)
“君子言有坛宇(原则界限),行有防表(准则),道有一隆(推崇正道)。”(《儒效》,第136页)“崇人之善,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道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不苟》,第35至36页)“仁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乎忠信端悫(诚恳)而不伤(伤害),则无接而不然(接交往来都一样),是仁人之质也。”(《臣道》,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