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国的瓷器连同丝绸和茶叶等,经由陆海两条通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这被称作“丝绸之路”,又被称作“瓷器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基本重合。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东西之间,已经开通。从宋到清,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宋代,中国航海技术、海外贸易有了更大发展。当时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船坚抗风,船大行远。南宋广州商船装载瓷器出口的情状,宋人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从宋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作“海上瓷器之路”。水下考古,可以作证。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南约20海里上下川岛海域,发现南宋一艘沉船,后定名为“南海一号”。2007年打捞沉船出水,整体平移到海陵岛十里银滩上,“入住”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里。内建造两条长60米、宽40米的水下观光走廊。我曾参观过。计有南宋瓷器30余种、6万余件,经800余年风浪泥沙冲刷,大多完好,品相如新。
在元代,陆路海路,空前大通。中国商船沿阿拉伯海西航,到达波斯湾、亚丁湾、红海、非洲东岸。在埃及库赛尔港口,出土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在肯尼亚出土不少元代景德镇瓷器,其安哥瓦纳古城遗址,出土元青花瓷;在新疆伊犁河畔霍城(蒙古察合台汗国首府)也出土元青花凤首扁壶;至今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大量元青花瓷器。
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瓷器之路,南北通、东西通。《明史·外国传》记载,明朝同87个国家和地区有外事交往。同期,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东西交流,实属空前。海上以“南澳Ⅰ号”为例。2007年,有渔民在泉州港到南洋航船必经之路的汕头南澳岛海域,发现一艘古沉船,后定名为“南澳Ⅰ号”。船长27米,宽7.8米,共有25个舱位。到2010年共出水瓷器9711件,多产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如景德镇窑万历青花仕女大盘、青花大观、大碗及套装粉盒等。
陆上对内瓷器传布四方。明代瓷器大量从北京运至少数民族地区。西域、蒙古、女真等贡使,返回时所装瓷器多至数十车,高至三丈余。其包装方法是:初买时,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luò què,坚硬)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在清代,盛清疆域,空前一统。满、蒙、疆、藏、台,都归属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丝绸之路”的陆路,西域完全打通:自北京经西安,穿过河西走廊,到吐鲁番,分作三路——南路,绕经塔里木盆地南缘,过喀什噶尔(今喀什),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中路,自吐鲁番,经库尔勒、喀什噶尔(今喀什),到撒马尔罕;北路,自吐鲁番,经天山北麓,过惠远(今霍城),再分作三路——南向,沿伊塞克湖南缘,到撒马尔罕;西向——沿伊犁河谷西行,到巴尔喀什湖,再西往伏尔加河;北向,经塔尔巴哈台(今塔城)、阿勒泰,到俄罗斯、蒙古等。
海上也有瓷器之路,在南海地区,我国西沙群岛永乐岛沉船中发现瓷器133件(片);在东南亚地区,冲绳、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爪哇等都有瓷器出土或藏品。以“碗礁1号”为例,沉船位于福建平潭岛海域,2005年,进行发掘,获得成功。这是一艘清康熙时沉船,船上发现完好青花大瓷盘55件等,累计出水瓷器17000余件,色泽艳丽,光洁如新。
中国瓷器使中国风尚流行世界。在欧洲,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喜爱中国瓷器,在凡尔赛宫建造“瓷宫”,特别收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各国君主,争相效仿。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华瓷,宫廷陈设华瓷。1730年(雍正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瓷器51.7万件。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英国向清朝定购瓷器达80万件之多。葡萄牙贝纳宫多处厅室墙面贴有青花瓷砖,皇宫外墙也用青花碎片组成图案,充满淡雅的东方情调。瑞典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中国宫,陈列着中国瓷器珍品。东欧菲特烈·奥古斯特(公元1670年—公元1733年),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当选为波兰国王。据记载,奥古斯特二世以600名萨克森骑兵,换取普鲁士帝国菲特烈·威廉一世127件中国瓷器。他死后留下35798件精美中国瓷器。美国总统华盛顿,也喜欢中国瓷器,有自己专用的华瓷餐具。在欧洲,到乾隆中期,法、德学了中国制瓷经验,才烧造出瓷器。
瓷器之路的历史表明:中国瓷器成为中华文化的友善代表、国际文化交流的诚信使者。以往瓷器之路辉煌,今后瓷器之路宽广。中国创烧的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仅是一条颜色锦绣斑斓的彩带,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瓷器、china,China、中国——优美动人故事,一代传一代、一地接一地,讲下去,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