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货币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货币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货币、货币流通和货币制度的观点或主张。货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连的。中国的货币产生于夏商时期,当时的货币主要是天然海贝。到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并广泛流通,货币思想逐渐完善,其内容涉及商品、货币、价值、价格以及货币购买力等各方面,出现了货币子母相权论、轻重理论以及以轻重理论为重点的较完整的一套管子学派的货币思想,货币金属论、货币名目论以及货币数量论思想也有了明显的表现。管子货币思想阐述的一般原则是:“夫物多则贱、寡则贵”(《国蓄》)。《管子》还明确指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同上),并由此提出了货币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必须由国家管理货币的论点。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思想也不断发展完善。如西汉时期的贾谊提出的“法钱”概念特别是“禁铜七福”论,要求由封建王朝垄断主要货币材料——铜的主张,极大地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货币政策;桑弘羊提出统一五铢钱制度,为封建国家统一货币制度确立一条重要原则;唐代刘秩将贾谊的“禁铜七福”论发展成包括照顾商人利益的“禁铜四美”论;北宋沈括提出以贵金属金银为币,利用类似信用货币的盐钞代行货币职能的主张,都是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