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三大民族集团论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三大民族集团论

根据地下出土的大量文物和中国古史文献的记载,新石器时代及稍后时期的中国民族,可以说氏族林立,族类繁多,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势力扩张,各族之间互相因仿,陆续兼并,终于产生了一个强大氏族,领导周围的小氏族,并通过建立原始的国家形式,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基础。30年代初,蒙文通著《古史甄微》一书,提出中国上古民族的三集团说。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大民族集团。(1)海岱民族,处平汉铁路以东,又称泰族;(2)河洛民族,位于平汉铁路以西,又称黄族;(3)江汉民族,位于长江,汉水流域,又称炎族。徐旭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也提出与此相近的三集团说:(1)炎黄集团(华夏集团),以炎帝、黄帝为代表,出于西部陕甘黄土高原,后来沿黄河东进,而分布于华北一带,即后来华夏族的本源。(2)风偃集团(东夷集团),即太嗥(风姓)、少嗥(赢姓)的后裔。分布于淮、泗、河、洛的东方平原,即后来东夷诸族所在。(3)苗蛮集团,为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洞庭湖、鄱阳湖之间。这两种三集团论,虽存在一定矛盾和差异,但其共同点是都把中国民族的构成与分布,勾画出一个比较可信的基本轮廓,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远古氏族的融合,主要以上述三大集团为中轴,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了后来所谓的华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