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叶(16世纪)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由于封建国家财政枯竭,迫切要求增加税源,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控制。同时,剧烈的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破产流入城镇,投入手工业作坊或矿井做工,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反过来,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加大了消费品的需求量,扩大了消费品市场。这样,许多因素促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中的丝织业、冶铁业和棉布染整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工商业的发展,使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苏州那样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景德镇那样的瓷都。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推行的仍是“崇本抑末”政策,使得这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十分缓慢。直到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资本主义萌芽又有所活跃,特别是在东南沿海手工业较有基础的地区,手工业和丝织、棉织、造纸、制茶、瓷器、冶铁、矿业等,都有超过明末的趋势。这时,不但雇工多,生产规模大,地区也逐渐扩大到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许多地区和行业中,还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或商人包买主等形式。这些资本主义萌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后来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