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地理和历史·八闽地理环境

八闽文化·八闽地理和历史·八闽地理环境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西宽约五百四十公里,南北长约五百五十公里,陆地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即北接浙江,西邻江西,南连广东,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岛最近处仅一百二十八海里。天气晴朗的时候,在沿海处登高眺望,澎湖列岛上的烟火乃至台湾高山上的云雾均依稀可见。

山多海阔、气候优越,是八闽的两大自然特点:

(1) 山多地少,陆路交通不便

八闽境内丘陵起伏、峰岭连绵,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百分之九十五。平地仅占百分之五,向有“东南山国”之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为主要山脉。武夷山脉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沿闽浙赣边界延伸,全长约五百三十多公里,平均海拔一千多米,主峰黄岗山达2158米。高大的山脉阻断了八闽与外省的主要通道,成为人们陆路往来的一大障碍。

高山阻隔,远离中原,致使从上古到秦汉的八闽经济发展滞后。如八闽最早的人类化石不过是距今一万年的“东山人”和“清流人”,大大晚于我国其他地区人类的发展。又如直至西汉,闽越仍“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地深昧(暗,言多草木)而多水险”,“林中多蝮蛇(恶蛇)猛兽”(《汉书·严助传》)。充分反映出古代海上交通尚未开发时八闽地理环境险劣、封闭的一面。

地理环境的封闭,给八闽文化的形成发展以较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汉族移民较迟而使土著闽越族的文化有较长时期的独立发展。如秦在八闽虽设闽中郡,实际未派专人管理。汉武帝征闽越,强迫土著举族北迁,使八闽一度地旷人稀,后虽在此设置冶县为行政区划,但数百年间汉人很少入闽。东汉末年孙权着手经营福建,开始了由北向南和由山区向沿海的汉民族移民过程,八闽才得以逐步开发,汉文化也才得以广为传播。另一方面,这种封闭又使八闽很少受外界战乱的波及,明清之前这里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传入八闽的中原文化原型得以留存。如语音方面,北方在元朝受蒙古影响,声调、韵母、声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闽方言则保留了唐宋中原语言系统。又如艺术方面,唐代的横抱琵琶,唐宋的许多曲目,在南曲中都保存下来,而中原则不复存在了。

戴云山脉斜贯福建中部,其主峰海拔1856米,较武夷山主峰低300余米。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是纵横交错的峰岭和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谷地。山地外侧和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境内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河流中以闽江与汀江为最重要。从闽江入海口到汀江入海口之间的沿海地带有一条狭长而断续的滨海平原,其中福州、莆仙、泉州、漳州为八闽四大平原,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这里平畴沃野,人烟辐辏,是福建省最富庶的地区。在汀江、闽江与沿海平原构成的交通网内,人们交往频繁,是以形成及拥有共同区域文化的基础。

八闽的河流属于山溪型,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流程短,航运不便。河流与崇山峻岭将八闽分割为多个交往困难的地域,从而形成了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

(2) 海域广阔,气候优越

福建所辖海域广阔、面积十三余万平方公里,较陆地面积为大。海岸线北起福鼎县沙埕,南至绍安县洋林、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海岸异常曲折,形成大小港湾一百二十五个,其中以厦门港、福州马尾港、湄州湾的秀屿港和肖厝港、宁德的三都澳、东山港条件最为优越。港湾大都水深港阔,不淤不冻,两侧有半岛或岬角环抱,呈“口小腹大”状,口外有岛屿拱卫,屏障条件良好,风平浪静,是为天然良港、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多达一千一百个。

福建地近北回归线,背山面海。横亘于西北的武夷山脉,屏障般地挡住北方冷空气入侵,而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则毫无阻拦地源源不断流向陆地,这就使八闽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福建自古山地多林,加以气候适宜,故林木生长速度之快为我国南方10省之首。如1973年普查人工营造的杉木成熟林亩产量,福建省分别是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的一倍左右。丰富、优质的木材,为发展古代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受八闽两大自然特点制约,八闽很早就开始了与海外的交往。唐五代时,福建已开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重要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日趋繁荣,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对外文化交流也不断扩大,当时与福建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多达一百个左右(何乔远《闽书》卷146《岛夷志》)。故近代福建为受西方影响较大的地区,也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前沿。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八闽文化对其是有选择地加以吸收的。如大体上算作一种游牧文化的伊斯兰教,虽然很早就从海上传入福建,但教徒绝大多数只是阿拉伯侨民,影响所及也未超出泉州地区。而作为印度农业社会精神产物的佛教,在传入福建后,却能迅速地在这块风习不同的异地生根、繁荣。这绝非偶然,因为佛教文化要比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更易于融入八闽的农业文化传统中。对不予吸收的外来文化,八闽文化并不加以排斥,而是允许各种文化并存。如宋代的泉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古基督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在这里都和睦相处,诸神并崇,因此,泉州曾被誉为“宗教博物馆”。体现了八闽文化的巨大宽容性。

福建不仅通过海洋吸收海外文化,同时也通过海洋向海外,特别是向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传播八闽文化和中原文化。如朱子学、妈祖信仰、戏曲音乐以及指南针、火药、陶瓷技术、中医药知识等,都是向海外传输的内容。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日本、东南亚的华侨中,闽籍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