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知行

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知行

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等;“行”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等。古人讨论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伦理道德和统治术等许多方面,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大都对知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唯心主义者主张“生而知之”(孔子),“不行而知”(老子),“知先行后”(朱熹),“知行合一”(王守仁)等,都宣扬离行而知的先验说。唯物主义者有的主张“知之不如行之”(荀子),“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王夫之),“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这些观点都肯定知不能离行。近代知行讨论有新发展。谭嗣同“贵知不贵行”,认为:“真知则无不能行矣”(《仁学》)。孙中山提出著名的“知难行易”说,认为从行到知,又从知到行以获“真知”是艰难的历程。“人类之行不为不久”,但长期“只能行之而不能知之”,经历漫长岁月方能行之,且“亦有所不能知”,“足见行易知难”。(以上见《孙文学说》)将人类之行进化,分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