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宗派林立,百花争艳·译经事业和三教争论

中国佛学·宗派林立,百花争艳·译经事业和三教争论

佛经翻译在隋唐时代获得空前发展,翻译质量进一步提高。隋代中外僧人翻译出五十九部经典;唐代译出三百七十余部经典,翻译的质量和种类都超过了前代,而且还出现了玄奘、义净、不空等一批中国译经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

玄奘(602—664),俗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精通各类佛教经典,了解当时各派的教义,为了解决各家之间的教义分歧,于贞观三年到贞观十九年(629—645)前往印度取经。玄奘西行取经,行程五万里,往返十七年,带回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经典。归国后先后住在长安的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译经传法,翻译出《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七十五部经典,并把中国的 《老子》和 《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到印度。他所翻译的经典主要包括瑜伽行派的论典、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和全部般若学说的经典。他的翻译偏重意译,纠正了以往翻译中的许多错误,被人们称为“新译”。他在翻译理论上还提出了五不翻 (秘密、多义、此无、顺古、生善)的翻译规则。玄奘自己尊奉的是瑜伽行派学说,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专门弘传瑜伽行派学说的法相宗。他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述印度和西域各地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这部书至今还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玄奘是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西行取经的代表,他的事迹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佳话。

义净 (635—713) 15岁即仰慕法显、玄奘西行取经的业绩,立志西游印度,于咸亨二年至垂拱三年(671—687)由海路前往印度。他在那烂陀寺留学11年,回国途中停留在室利佛逝(今苏门达腊)翻译经典,并写出《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述当时印度流行的戒律仪规及其他僧俗事情。证圣元年(695)回到洛阳。归国后和于阗僧人实叉难陀共同译出八十卷《华严经》,后来又单独开辟译场,共译出六十一部经典。他所翻译的主要是小乘戒律方面的经典,他的翻译特别注意梵文读音的准确性。

不空 (705—774)是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人,开元七年(719)随金刚智一同来到中国。曾作为唐朝使臣回到狮子国,在那里学习密教仪式,搜集密教经典,于天宝五年(746)重返长安。他在长安大兴善寺译经传法,倍受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皇帝的尊敬。他先后翻译和编译了一百零四部经典,其中主要是密教经典。他与善无畏、金刚智3人是向中国传播密教的主要代表,也是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和以前的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隋唐时期,为了整理和保存翻译出来的佛教经典及佛教著作,先后出现了很多佛经目录。隋代有法经的《众经目录》、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彦琮的《众经目录》;唐代则有道宣的《大唐内典录》、靖迈的《古今译经图记》、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圆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和《续开元释教录》等。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0)所作的《开元释教录》记录了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唐代开元年间的各类佛教经典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对各种佛教经典作了系统的分类,对经典的真伪作了严密的考证,达到了中国佛经目录编辑的最高水平,对后世的佛经目录和《大藏经》的编纂及部类划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道、佛三教的争论始终伴随着隋唐佛教的发展。唐朝统治者自封为老子的后裔,他们对佛、道二教的基本态度是道先佛后。道士由于得到皇帝的特殊支持而有恃无恐,经常向佛教发难,而佛教徒也不甘示弱,于是进一步加剧了佛、道的冲突。唐代初期,以傅奕为代表的道教信徒和以法琳为代表的佛教信徒展开了激烈争论,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于国家有害,最后法琳被发配益州(今成都)。以后,佛教和道教不断争论,争论的主要内容是对于道的理解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频繁争论的结果是他们互相吸取对方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唐代很多道教徒运用佛教的说法解释道教的教义,同时也有一部分佛教徒通过与道教的争论加深了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并结合这些思想发展了佛教的学说。隋唐时期,佛教与儒学之间很少发生正面交锋。有些佛教信徒如吉藏、宗密等人并不否认儒家学说的合理性,但同时又认为儒家学说不如佛教高明。在反佛教的儒者当中,韩愈的观点最为激烈。他认为佛教是外来宗教,不符合儒家的伦理,有损国家的政治经济,主张焚毁佛经,遣散僧尼,变寺院为民宅。他的说法并未超出以往反佛教论的水平,倒是他参照佛教的法统(佛法的传承系统)编造儒家道统(儒家学说的传承系统)的作法唤醒了后世儒者的自觉。他的学生李翱作《复性书》,主张使迷惑的情感回复到善良的本性,把佛教的心性论移花接木搬用到儒学之中。当时也有很多儒学士大夫信奉佛教,提出了调和儒、佛的论点。柳宗元主张佛教只是表面上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伦理规范,实质上却与儒家思想没有区别;刘禹锡则认为佛教和儒学在教化人心方面可以互补。

唐代道宣编辑的《广弘明集》和《集古今佛道论衡》中收集有隋唐时期三教争论的资料。道宣还作有《续高僧传》,汇集了南朝梁代至唐代贞观年间的高僧传记。唐代道世编辑的《法苑珠林》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类书,其中把佛教经典中的资料分类编辑,保存了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