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音韵学的研究方法
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一书中说:“从前的人把汉语音韵学分为三门: (一)古韵学,以《诗经》、《楚辞》等书为史料,以周秦古音为研究的对象;(二)今韵学,以《广韵》、《集韵》等书为史料,隋唐以来诗家承用的韵的系统为对象。(三)等韵学。等韵学有狭义,有广义。狭义的等韵学,是指开口呼与合口呼各分四等而言。广义的等韵学,是包括等呼、反切,以及其他语音的分析而言。”这基本概括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方法。
一般的学科或专业的研究,往往先从上古入手,次而中古,顺流而下是近代、现代。但音韵学的研究却要从中古时期入手。王力说:“中国现存的韵书,以《广韵》为最古。所以我们研究古音,该从《广韵》向上推求;研究今音,该从《广韵》向下推求。”(《汉语音韵学》)《广韵》一书,为宋代陈彭年、邱雍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修定。全书共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此书现仍完整保存,并有繁本与简本两种流行。这是十分宝贵的研究资料,据之可窥古通今。而音韵学的上古阶段资料甚少,考证的难度很大。降于魏晋,音韵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拓展,研究资料“蜂出”,提供了较为系统、翔实的资料。因此,借助中古的资料,研究出中古的语音系统,然后以近现代的语音系统为参照物,找出语音发展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及上古留存下来的文学、历史等语言资料,再上推古音系统。这是音韵学家普遍采用的研究顺序。
音韵学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从古到今有很大的发展。古代的音韵学研究借助于等韵学一类有关语音分析的书籍。现存的等韵学书,当以《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五部书为最古。据王力考证:“这五部书可以分为三派: 《韵镜》与《七音略》为一派,《四声等子》与《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为一派,《切韵指掌图》自为一派。”《韵镜》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皆不可考。公元1161年宋张麟之为之刊行,并有序云:“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可见其作用。《七音略》为宋代郑樵所著,与《韵镜》的系统十分近似。《切韵指掌图》,相传为宋代司马光所著,一说为南宋杨中修所作。《四声等子》作者不可考,成书于元代。《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公元1336年元代刘鉴所作。所分16摄同于 《四声等子》。
时至明清,研究音理的等韵学家及等韵学著作很多,较有影响的有清代江永的《音学辨微》、潘耒的《类音》、李汝珍的《李氏音鉴》、劳乃宣的《等韵一得》等。值得注意的还有明季一个耶稣会士金尼阁于公元1626年所著《西儒耳目资》,书中以西洋字母注汉语的语音,把历代认为神秘的等韵学较浅显地表达出来。
古代音韵学的研究,一直沿用一套专门的概念和术语。例如:
声母: 一个字发音时起头的音素。
韵母: 一个字发音时收尾的音素或音群。
纽(或母):同辅音的颚化音与非颚化音的总称。如汉语拼音中的声母 “k”与 “g”当属同纽。
韵:从韵母的主要元音算起的部分,不包括主要元音之前的短弱元音。如 “冈 (gāng)” 与 “光(guāng)”的 “韵”都是ang,是为同韵。
双声: 两个同纽的字叫 “双声”。
叠韵: 两个同韵的字叫 “叠韵”。
清浊: 清音是发音时声门大开而声带不颤动的音; 浊音就是发音时声门闭而声带颤动的音。
字母:是指“纽”的代表字,用以分析汉语的声母系统。
阴声: 韵尾是元音的叫“阴声”。如“他(tā)”即为阴声字。
阳声: 韵尾是鼻音的叫 “阳声”。如 “先(xiān)”、“庚(gēng)”两字韵尾分别为 “n”和“ng”,均为阳声字。
以上“阴声”、“阳声”两概念与声调无关。
对转:古音中阴声字变成对应的阳声字,或阳声字变为对应的阴声字的情况,称“阴阳对转”。如戴震认为“阳(yiáng)”与“萧(xiāo)”对转,孔广森认为“阳(yiáng)”与“鱼(yú)”对转,章炳麟认为“谈(tān)”与“宵(xiāo)”对转等。
旁转:古音中某一阴声韵转到另一阴声韵,或某一阳声韵转到另一阳声韵。如章炳麟认为《诗经》中“不宜空我师”,传以“空(kōng)”为“穷(qióng)”,就是旁转。
等呼:是对韵母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韵头元音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开口呼,指既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 u ü的;齐齿呼,指韵头或韵腹是i的;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 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ü的。
四声: 汉语语音里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人以“平”、“上”、“去”、“入” 四字各代表一声。
韵摄:因为韵的数目繁多,为了简便,把不考虑开齐合撮的等呼、不考虑平上去入的四声的韵合并为一类,称为一个韵摄。
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音。反切的上字必须与所注音字同纽,反切的下字必须与所注音字同韵。
以上为古代音韵学研究中常常用到的概念。现代人研究音韵学,借助于语音学这个工具,就豁然开朗了。正像罗常培所说:“音韵学本来是口耳之学,要是听见一个声音耳朵不能辨别,嘴里不能模仿,而且不能把它所含的音素分析出来,那么,无论在纸上讲得怎样‘像煞有介事’也是根本不中用的。从前的人因为缺乏工具,或者蔽于成见,或者囿于方音,往往有‘考古功多,审音功浅’的毛病,就是有几个心知其意的人也很难把他自己所了解的清清楚楚的写出来使人看了就能懂得。现在既然有了语音学的帮助,对于从前讲得玄妙不可测的东西,都可以把它 ‘质言’,于是音韵学才能从玄学走向科学的路了。”(《汉语音韵学·罗序》)这包括:
1.一音一符的国际音标
王力曾依国际音标,经增减而制成适合汉语语音的两个音标表:
辅音表
元音表
2.元音及其发音时的舌位图
3.辅音及其分类
辅音从三个角度分类。依发音方法、发音部位、声带关系的不同而分类。
4.汉语的声调
这是汉语所特有的、与音高有关系的一种特征。
5.现代应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总之,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不断完善,推动着汉语音韵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