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道教思想的来源·黄老思想与阴阳五行之说

道教·道教思想的来源·黄老思想与阴阳五行之说

如果说道教的信仰特点承袭了古代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战国后神仙之说,那么道教的主要宗教理论则来自于道家及黄老之学。

先秦时代形成的老庄哲学,是老子、庄周等创立的一个哲学派别,到了汉代在《汉书·艺文志》中始称道家。道家哲学是以老子提出的“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也是宇宙构成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其后,庄周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又提出“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认为“道”是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到了西汉初年,在秦末大乱之后,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文、景二帝均以黄帝、老子所创导的清静之术治理天下,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由此黄老之道随之兴起。《史记》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 《黄帝》、《老子》,尊其术”(《外戚世家》);又曰: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曹相国世家》)。可见,当时用黄老之术的盛况。但在这个时候,黄老之术仅仅作为一种治国的理论受到重视,尚未与神仙家发生密切的联系。及至汉武帝继位,武帝崇尚儒学,同时又笃信神仙之说,神仙家们为了与儒学相抗衡,也需要尽快地建立一种新的神仙学理论体系,于是很自然地找到了黄老。一方面黄老已很流行,而其中确有一些同神仙之学相近的内容、词句可以借用;另一方面也只有黄帝、老子生活的年代与地位,才能同儒学推崇的尧舜、孔丘相媲美。由此,黄老思想逐渐成为神仙之学的理论根据,并且被人们不断地充实与发展起来。东汉时,老子已经同刚刚传入中国的佛祖释迦牟尼一起,被人们所供养。汉明帝永平八年(65)曾下诏书于楚王英,其中提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后汉书·祭祀志》曰:“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当时已将老子神化为 “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隶释·老子铭》),还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王阜: 《老子圣母碑》)。这时的老子已不再仅仅是先秦哲学的创始人了,而已成了“道”的化身,一位至高无上的天神,甚至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出现,把老子与佛陀说成是同一神。

东汉末,早期道教正是继承发展了这种神化老子为天神的宗教思想,进而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进一步发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天道思想,提出“道”既是生成宇宙的本源,而且还是创生宇宙万物的动力。认为“道”是“虚无之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存,属于超物质、超时空,是先天地而生的。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体系: “道”生“元气”,“元气”又生天地、阴阳、四时,最后产生宇宙间的万物。由此演化出生成宇宙的三个时期: “洪元”、“混元”与“太初”,说洪元时期即是“道”,也是“一”或“元气”,这时宇宙混混沌沌,不分阴阳,也不分天地。混元时期,即是“二”,此时阴阳初判,天地生成,但还没有万物。太初时期,即为“三”,此时“阴静阳动”,五行交配,于是便生成了万物。将这三个时期人格化,就是道教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他们是:代表洪元的玉清元始天尊、代表混元的上清灵宝天尊、代表太初的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合称“三清”。

道教正是继承了古代中华大地上祖先们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仙信仰与黄老道,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与崇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