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董仲舒的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约生于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约卒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时广川县(今河北省景县) 人。
关于董仲舒的传记资料,主要依据是《史记·儒林传》和《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家中藏有大量古代传下来的典籍。据传董仲舒从小学习就十分用心,而且这种好学的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年。《汉书·董仲舒传》记载:“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桓谭也说:“董仲舒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新论·本造》)忙于学习连家里的园子都不看一看,可见董仲舒学习的专心。董仲舒学识渊博,尤其对《春秋》一书有精深的研究,在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学士皆师尊之”。董仲舒居家讲学,广收弟子,宣传儒家思想,为汉王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都做了汉朝廷和诸侯王国的大臣。
汉景帝时,董仲舒由于精通《春秋》,被选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参加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的诏贤良对策,提出了自己学说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对策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其后,董仲舒被任为江都王相,中间曾被废为中大夫,后又被任为江都王相,再转为胶西王相。董仲舒为人廉直,所任颇有政绩,但他的仕途生涯却很不平坦,在朝中受到丞相公孙弘等人的嫉妒、排挤,在外地所相的江都王、胶西王又都是骄横跋扈、心存叛逆之辈。为免遭不测,董仲舒在任胶西王相后不久,就以老病为由辞职家居,专心于修学著书。但朝廷有大事,还常派人去向他请教。
董仲舒的著作,主要是《春秋繁露》一书和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此外,还有保存在《汉书·食货志》中的 “论经济”,《匈奴传》中的“议匈奴”,《五行志》中的“讲灾异”。唐人编的《古文苑》中也保存着《雨雹对》、《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等重要资料,《艺文类聚》还收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一首。以上这些都是研究董仲舒学说思想的可信资料。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春秋繁露》一书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缺三篇,实际只有七十九篇。今存本的篇名、篇数都和《汉书·董仲舒传》、《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所记载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此书是由后代人编纂辑录而成的。《春秋繁露》的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新安程荣校刻的《汉魏丛书》本、清乾隆(1736—1795)中卢氏刻的《抱经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和《四部备要》本等。注本主要有清凌曙的 《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和钟肇鹏主编的 《春秋繁露校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