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学·沈学概念

沈(括)学·沈学概念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多才多艺、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都作出极大贡献的科学家。而且他的毕生事功,对当时政治潮流波动,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由于沈括的专长很多,经历也很复杂,他的传世巨著——《梦溪笔谈》包罗宏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流行国内外,受到人们珍视。英国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沈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1卷,第1分册,科学出版社,289页) 日本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著名学者薮内清也说:“像沈括这样具有独创精神、对各种学问都抱兴趣的人物,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稀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可以被列入伟人行列中的人物。”(薮内清《沈括与其业绩》,载日本《科学史研究》,第48号〔1958〕1—6页)《宋史》本传也说他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的成就,大都记载在他的不朽之作《梦溪笔谈》一书中。对沈括及学术的研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逐渐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如朱文鑫对他的天文方面;竺可桢对他的地理方面;王光祈对他的乐律方面;日本学者三上义夫对他的算学方面,都作过专门性的研究。单从某个学科研究沈括,已不能全面认识沈括的学术成就。张荫麟的《沈括编年事辑》,更开全面探讨的先河。近年,我国学者,便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对沈括的贡献作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沈学”,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沈括 (1031—1095),字存中,钱塘 (今杭州市)人。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公元1054年因为已故父亲的功绩,任沭阳(今江苏沭阳)主簿。1061年任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令,在任兴修水利。后来,他在水利、测量、制作地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他当初能够亲自参加各地的水利建设是有密切关系的。

公元1063年沈括赴东京(今开封市)应试,举进士第。以后的十余年间他曾担任过昭文馆核勘,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军器监等职务。这些职务使他熟悉国家图书、天文历法、书刊校订、兵器制造等,在各项工作中他都有创造和发明。所有这一切也都反映在他后写的著作里。

宋神宗于熙宁三年(1070),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施行变法。沈括积极地参加了这一新政运动,担任了理财的主要工作——权三司使。

公元1072年,沈括奉命治汴水。他从测量开始。用分段筑堰的方法,经过分段测量,最后测算得出京门比汴水入淮河口处高出19丈4尺8寸6分,测算得这段汴水共长840里130步,显示出他的测量、水利、计算等多方面的才能。

公元1075年,沈括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完成了出使契丹的任务。临行时神宗皇帝问他假如契丹加害使者怎么办,沈括的答复是“臣以死任之”。临出国境又致书边将转奏朝廷: “臣不还,敌必倾国为寇。”并陈述了破敌之策。归国途中,将对方山川、险要、道路、民情风俗等进行考察,写成《使契丹图抄》。沈括在这一时期还兼管兵器制造,对弓弩甲胄以及刀枪等冷兵器制造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好的独立见解。

公元1077年因与一些人政见不合,沈括被排挤离京至宣州(今安徽宣州)作地方官。公元1080年被调往西北边防前线的鄜延路任“经略使”,在筑城、侦察技术等方面也显示了他在军事技术方面的才能。

公元1082年,因救援陷落的永乐城不力,被贬至随州(今湖北随县)、秀州(今浙江嘉兴)等地,实际上受到了软禁的处分。早在公元1076年,沈括就受命绘制“天下州县图”。公元1088年地图完成,献给了朝廷,受到奖励,解除软禁,他迁至润州(今镇江市) 闲住在他早已造好的“梦溪园”。

此后的十余年,沈括把他毕生的见闻兼有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了一部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死于公元1095年,卒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