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佛教·百川归海·三教合一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是在与佛道等文化形态的冲突中不断与之交融,在交融中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综观儒学发展史,儒学在不同的时代,适应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内容与形式,从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学、宋明理学,一直到近代新学。每一次更新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类型文化的吸收与包容。儒学正是在不断的包容中才丰富了自己的内涵,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化潮流。包容成为儒学的重要品格。
包容成为儒学的品格并非偶然,这是由儒学自身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特征所决定的。儒学在先秦时就形成的政治伦理性使它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在汉代以后就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方面来看,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就已出现了多元化的端倪,到佛教传人时,多元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为了在多元文化中保有统领的地位,儒学以博大的胸怀容纳、改造各种文化成分,不断地充实、发展自己。正是具有这种包容的品格,儒学才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仅构成了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而且其内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丰富。儒学的包容是一种封闭中有开放、排斥中有吸收的辩证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保有自己的独立性以确立正统的地位,就对其他文化一味地拒斥,以求在封闭自守中维系自己已有的地位,那么,这种封闭自守只会造成自身的僵化,最终会使文化失去活力。如果对其他一切文化毫无选择地加以吸收,一味地只强调开放,而不坚持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独立性,那么,最终也可能被其他文化同化而丧失自己的个性与民族性。儒学的包容之所以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使自己充满发展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是辩证的包容:凡是不符己意的严加排斥,例如对佛教的剃发出家、不守世俗礼仪等等;对己所缺乏的则努力吸收,例如对佛教的心性论、修行方法、哲学思辨等。这种以已意进退佛道的做法,赋予了儒学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不断更新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