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的社会功能·“乡土中国”中的示范作用
秦昭王曾问荀子,儒生是否有益于治国。荀子答道:“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执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鸣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执在人主,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荀子·儒效》)在此,荀子对儒生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高度的评价。儒生既可进而为王佐之材,又可以退而为顺民百姓以利于君王的统治。儒者在朝廷则“美政”,在社会则“美俗”,这就是儒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示范作用。
西汉初年,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思想中的纲常名教本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功能,所以西汉以降历代统治阶级都信奉儒学、大力提倡儒学。儒学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儒学不仅在统治阶层中生了根,而且它也在社会基层中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在于儒学成为了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可的价值系统,成为了约束和规范人们言行的伦理教条。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文化本是由成套的行为系统和观念系统所构成的。人们的行为系统受制于他们的观念系统。而观念系统的核心即是价值系统。从中国文化的组成成分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这一套既定的价值系统来看待外在的世界,来规范、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这方面可以说,儒学的价值系统已成为了生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绝对命令,是隐藏在人们行动背后的深层的道德动机。它已成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国社会的特殊形态,塑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使中国传统社会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之中,驱使社会风俗向善。应该说,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所谓“美俗”的道德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