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绘画艺术的繁荣与新安画派的出现

安徽文化·绘画艺术的繁荣与新安画派的出现

在中国绘画史上,安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名人辈出,出现了不少杰出的画家,而且在明清时代,还出现了“新安画派”这样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派。

安徽历史上第一位大画家,当推东晋时期的戴逵。他是谯郡铚县(今宿县)人,自少年时就喜欢作画,工人物、山水、走兽。著名画家顾恺之品评当时诸家所画竹林七贤像,认为戴逵所作《七贤图》意事最佳。他画的道释贤王,亦为“百工所范”,为当时画坛所仰慕。戴逵的山水画也很出色,“林木雍容调畅,亦有天趣”。戴逵画今俱不传,见于唐人著录的,有《胡人弄猿图》《孙绰高士像》《嵇康像》等十余幅。戴逵的儿子戴勃也善画,唐人评论戴勃的山水画,甚至高过顾恺之,可见画品之精。至唐代,戴勃还有《九州名山图》等作品传世。

唐朝时期,安徽出了一位画马高手,他就是谯郡(今安徽毫县)人曹霸,乃曹髦裔孙。曹髦本为丹青高手,论者谓为“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曹霸命意高迈,神采生动,所画马极精彩,后世画马必提“曹将军”(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可见其影响之大。曹霸画人物、山水亦精神,并能写真,天宝中曾奉命修补凌烟阁功臣像,技艺高超,功臣像不但神采生动逼真,衣冠服制也皆合制度。著名诗人杜甫对曹霸的作品十分欣赏,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示赞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长生风。”其画迹著录于《宣和画谱》者有《逸骥》《羸马》《玉花骢》《牧马》等十四件,其中《羸马》至清代尚存,曾入藏内府。此外,唐时安徽还出了一位女画家,名叫薛媛,系濠梁(今凤阳)人,书画俱妙。

南唐时期,池阳(今安徽贵池)人陶守立以画擅名。他少通经史,善诗文,因应试不第,便到齐山隐居,留连诗酒,以丹青自娱。他擅长画佛像鬼神、庭院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据说,他在所居草堂画《山路早行图》,又在建康清凉寺浴室内侧画《水图》,识者莫不叹服。北宋刘道醇在评画时,将他的画作列在“妙品”之中,由此可知他艺术成就之高。

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崔白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画家。熙宁初,皇帝命崔白与其他三位画家画垂拱殿御扆鹤竹各一扇,崔白特受赏识,补入宫廷画院,成为最重要的画院画家之一。崔白擅长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他非常注重写生,从自然汲取灵感。五代至宋初,在花鸟画方面,有所谓“徐黄异体”之说。徐是指徐熙,擅长画红湖汀花水鸟、虫鱼蔬果,所作花木粗笔浓墨,略施杂彩,使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黄是指黄筌,善画鸟雁,尤以画鹤出名,其画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然后施以重彩。在宋初画院中,尤以黄筌父子浓艳细密的画风最为盛行。崔白则在继承徐、黄二体的基础上融汇创新,形成清淡疏秀的风格。除花鸟外,崔白的佛道、鬼神、山林、人物之作,也臻于佳妙,诗人黄庭坚在为其《风竹鹆图》题赞时说:“崔生丹墨,盗造物机,后有识者,恨不同时。”评价极高。其传世作品,有《禽兔图》(一名《双喜图》)、《寒雀图》等。崔白之弟崔慤,亦擅长画花竹翎毛,与兄齐名。

北宋时期,舒州舒城人李公麟是在人物画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一生都孜孜不倦地钻研绘画艺术,他早年喜画马,经常到御马厩“骐骥院”中细致观察马的形态神情,晚年在右手患风湿病后,躺在床上仍是不停地比划落笔姿势,揣摩技法。他积极吸取历代绘画艺术的精华,但并不一味蹈袭古法,重视写生,敢于独创。他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特征鲜明,使人一望即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获、台舆、皂隶”,“非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妍丑,止以肥红瘦黑之分”(《宣和画谱》)。他尤其精于画鞍马,所作能鲜明地表现出不同品种的形态特征。他的山水画也很有艺术性,曾绘《龙眼山庄图》,被认为可与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辋川图》相比拟。李公麟在绘画技巧上的最大成就,是他创造了“白描”画法。这种画法原只用于草稿或“粉本”(底稿),但李公麟却创造性地予以发展,“扫去粉黛,淡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为中国绘画开拓了新天地。“白描”画法依靠浓淡、曲直、粗细、刚柔、轻重而富有韵律变化的线条,达到对复杂的形状与特性的概括,难度很大,但李公麟却运用自如。他的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临韦偃放牧图》《免胄图》《九歌》《击壤图》等。有人评论说,李公麟鞍马胜过韩干,佛像近吴道子,山水近李思训,人物近韩滉,在宋画中应推为第一。

元时,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李升善画墨竹、山水。他特别喜欢描绘窠石平远之景,颇有情趣,传世作品有《淀湖送别图卷》(一名《送茶高士图》)等。

明清时代,是安徽画坛大放异彩的时期,特别是徽州画家的崛起,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徽州还存在着同一宗族联绵不断出现画家的情形。如歙县江村在明代出现了八名画家,清初至乾隆年间知名的画家又有十五人;明末清初休宁朱一是善画山水,画面澹远空阔,怡人心目,到乾隆时期,其后裔朱绣又以山水闻名,深得家传精髓;侨居嘉定的歙人明末著名画家李流芳出入宋元,逸气飞动,水墨浅深,韵味深永,其子李杭之、其侄李宜之皆承其画风,有名于时,其从孙李谦以及李谦的两个儿子李恕、李愚亦皆善画,能承家学。总之,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皆善画的情形,十分常见。

徽州六县之中,尤以歙、休宁二县画事最盛。元末明初歙县人朱同善丹青,所作《临清楼图》,将休宁水南村和松萝山景色尽收帘底和窗前。休宁人邵谊亦以善画有名于时,其画多取材于故乡的松萝山。休宁人汪肇和歙县(一作休宁)人朱邦都是浙派绘画晚期的代表人物。汪肇山水学戴进,人物法吴伟,用笔颓放草率,每于不经意处颇露天真,尤长于翎毛,自成一格,传世作品有《起蛟图》《柳禽白鹇图》《松风樵话图》《月下抚弦图》《拐仙图》《芦雁图》等;朱邦工山水人物,草草用笔,水墨淋漓,传世作品有《雪景山水图》《采莲图》《秋声山青图》《教子图》等。在绘画艺术上,浙派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志趣不足的缺陷,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至谓浙派存在“硬、板、秃、拙”四大缺点。不过,明代前期徽州画家虽然师法浙派,但因受家乡山水浸润,作品已颇有情致。

明代中后期,徽州画风开始出现转变。歙县人汪建善写山水树石,从其传世的《为继明写石扇面》和《为履翁写山水扇面》来看,已较追求韵味。休宁人詹景凤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虽然对院体派和浙派画家们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但在写于万历中期的《跋饶自然山水家法》中,却毫不含糊地提出“逸家”(相当于南宗)和“作家”(相当于北宗)的标准对唐代以来的画家进行划分,并对“逸家”大加称赞。詹氏之论,当是对南北宗分野的最早的经典性论述之一。詹景凤也善画,以书法画竹,颇有文同意境,所作《舟出巫峡图》,论者谓“间露清气”,仿倪瓒之作,已具清疏萧散之致。休宁人丁瓒与詹景凤交好,所作画已突破浙派,被认为有米芾、倪瓒之风。丁瓒之子丁云鹏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人物画家,尤工佛像,得吴道子法,白描学李公麟,以精工见长。丁云鹏也擅长画山水,早年极工细,后取法文征明,笔墨则与詹景凤相似,很受詹氏称许,传世作品有《待朝图》《伏虎尊者》《白马驮经图》《罗浮花月图》《洗象图》等。同邑吴廷师法丁云鹏,所画佛像十分精雅,俞安期在《吴左千画佛

歌》中赞誉说:“国朝画佛有数子,丁吴两人称绝技。”吴廷画山水效法李唐,亦有情致,今传世有《兰竹图》等。歙县吴羽少从丁云鹏学画人物,兼擅山水,《十百斋书画录》著录其山水册,题诗云:“山中积雨日偏长,春草池溏句渺茫。坐对青山无伴侣,松花吹落水痕香。”歙县人杨明时画工山水,推崇董源,对于王蒙的“荒拙”之法也有较深体会,偶一运用便“独臻其妙”,传世作品有《秋山亭子图》《古木修篁图》等。同邑郑重善写佛像,丁云鹏推许他为赵伯驹后身。他的山水小景摹仿宋元,气韵精妙,传世作品有《山水图》扇面、《仿王右丞雪栈图》扇面、《松下听泉图》扇面,笔墨简淡,已有倪瓒笔意。

上述这些画家,虽然大多摹仿宋元,不名一家,但已体现出一些共同倾向,开启了“新安画派”之先河。不过,对新安画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重大影响的画家,当首推侨居嘉定(今上海市)的歙县人程嘉邃。他善画山水,兼工写生。其山水画以简淡为宗,取法倪瓒、黄公望。在一幅仿倪画作上,他题诗说:“不见云林二百年,谁将风骨换神仙。茅斋疏柳秋光后,拾得金丹在眼前”(《程孟阳集·新安二布衣诗》卷八)。足见其对倪瓒推崇的程度。其传世作品有《为方季康写山水图》《梅花图》册、《松泉芝石图》《苍松寿石图》等,确有云林遗意。大约与程嘉邃同时的休宁画家李永冒是“新安四大家”之一的汪之瑞的老师,也是新安画派的先驱者之一,其画多仿黄公望,但又不为黄所囿,传世作品有《溪山仗策图》《山水册》《仿元人山水图》等。同邑李流芳寓居嘉定,与程嘉邃以及唐时升、娄坚并称“嘉定四先生”,其画亦仿黄公望,传世作品有《仿黄公望山水图》《山居读易图》《吴中十景》册等。休宁吴拭的山水画也达到较高艺术水准,今传世有《为太初先生写山水》扇面。

正是在这些画家的倡导和艺术实践的带动下,新安画派作为一个有成熟的和鲜明的风格的艺术流派崛起于画坛,主要人物有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方式玉、弘仁、王尊素、吴岱观、程邃、郑旼、戴本孝、汪家珍等,这些人都是天都人(天都是黄山的峰名,休宁、歙县人往往自称天都人),故有人称他们为“天都派”。这些画家各有特色。如歙人程邃画以渴笔为之,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其《垢道人画册》及《梅柳渡江春》等作品干笔皴擦,颇见功力;同邑郑旼善画山水,得吴镇意趣,人谓画品在查士标与弘仁之间,传世作品《雨气真寂图》《林泉小亭图》等很有品味;休宁人戴本孝擅长干笔,格调松秀枯淡,墨色苍浑,丘壑不繁,传世作品有《峻岭飞泉》《拟倪瓒十万图》《秋山图》《雪峰寒梅图》等。但最受推崇的,当推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弘仁四人,合称“新安四大家”,其中孙、查为休宁人,弘仁、汪为歙县人,因休宁曾是歙县的一部分,古名海阳,故又被称为“海阳四家”。这四人虽皆以文人画相尚,师法元代画家,却各具特色,画风差别很大。在四人之中,弘仁的画风最能代表新安画派的特色,影响也最大,因而被视为新安画派的奠基者。

弘仁开一代画风后,师从者如云,即使标榜直师倪瓒者也往往是师从弘仁眼中的倪瓒,正如清湘题弘仁《晓江风便图》云:“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公(弘仁)得之一变,后诸公虽学云林,而实是渐公一派。”师弘仁者最有名的是江注、吴定、姚宋、祝昌,被称为弘仁的“四大弟子”。据说,弘仁去世后,名声益高,求画者多,遗墨已尽,苦无以应,他们便以弘仁名假造了一批画。休宁汪朴山水得元人疏散之致,亦为新安派画家,传世作品有《仿沈石田山水》等,此外。钱塘(今杭州)的歙人吴山涛善画山水,挥洒自然。侨居扬州的歙县人吴麐画山水学黄公望。方士庶亦工山水;侨居苏州的歙县人潘亦隽山水师法倪瓒、黄公望,亦善花卉,颇有生趣。这几位虽不一定能归入新安画派,但在艺术追求上确有共同之处。

严格说来,弘仁等开创的新安画派的鼎盛期只有四十年左右,到十七世纪末已趋于没落。但是这一画派的艺术影响力是强大的,我们从上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前半叶歙县所出的三位著名画家那里,仍然或多或少可以发现新安画派的影子。三位中的第一位是虚谷,原名朱怀仁,居扬州,他的作品受程邃影响,表面雅拙,实则奇峭隽雅,运用干笔偏锋,敷色以淡彩为主,偶尔亦用强烈对比色,后人以为艺术上耐看,实为晚清画苑中第一家。第二位是黄宾虹,祖籍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是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平生遍游山川,重写生,积稿盈万。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笔七墨”之说,五笔是指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七墨是指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积墨、宿墨七种墨法。所作山水元气淋漓,墨华飞动,浑厚华滋,意境深邃。亦作花鸟草虫,画笔奇倔有致。对画论、画史亦有深刻研究,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大纲》等,传世作品极多。第三位是汪孔祁,擅长青绿山水,师法宋元,受弘仁、查士标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黄海卧游集》册、《枫谷支筇图》《青绿山水》等。

“新安画派”形成的同时,在安徽宣城还出现了一个“黄山画派”,因长期深入黄山观察写生,主要描绘黄山风景而得名。徽州休宁人戴本孝因作画多写黄山,有人将他归入黄山派。但黄山派的主干,是宣城梅氏一家,其开创者为梅清。梅清于清初四次会试,均未登第,值家道中落,遂寄情诗画以自娱,屡次登临黄山,观烟云变幻,银涛起伏,印心手随,景象奇伟。画作笔法松秀,墨色苍浑。传世作品有《黄山十九景图》册、《黄山图》册、《黄山炼丹台图》、《西海千峰图》等。梅清的从孙梅翀与梅清年纪相若,常一同到黄山写生,用笔得宋元遗意,传世作品有《幽林探胜图》《泛舟响潭图》等。梅氏后人善山水者,尚有梅蔚等。此外,出生于广西全州的著名画家石涛(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后裔,出家后释名原济,号石涛),因流寓宣城十年,与戴本孝、梅清、梅庚等交往,相互影响,也成为黄山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石涛重视写生,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反对拘泥仿古,所画山水,笔墨雄健纵姿,淋漓洒脱,奇险中兼饶秀润。石涛在艺术上极富创造性,不论画黄山云烟、南国水乡、江村风雨,或画峭壁长松、柳岸清秋、枯树寒鸦,都有自己的独特构思和风趣。传世作品较多,有《黄山八胜图册》《庐山游览图》《余姚看山图》《细雨虬松图》《淮扬洁秋图》等,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有的学者认为,清代文人画可粗分为三个流派:一是以“四王”为代表的画派,属于保守的艺术思潮;二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派,属于激进的艺术思潮;三就是新安画派,既不保守,又不激进,是文人画的正统继承者。徽州不仅出现了艺术风格适中醇正的新安画派,对激进艺术思想的形成,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扬州八怪”之中,就有两位的籍贯属于徽州,这就是歙县人罗聘和休宁人汪士慎,还有人把安徽怀宁人李勉也列入“八怪”中。汪士慎擅长画花卉,他酷嗜梅、茶,“啜茶日日写梅花”,所画梅花万蕊,以繁枝见胜,笔墨疏落清劲,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极具秀润恬静之致,传世作品有《三清图》《春风香国图》《墨松图》《梅花通景屏》《兰竹图》《梅花图》《空里疏花图》等。罗聘善画人物,尤其擅长画鬼,所作佛像亦奇而不诡。他画山水、花卉、蔬果、梅、竹造诣也很深,笔调奇特,风格自创。传世作品有《丁敬像》《三色梅图》《秋兰文石图》《鬼趣图》《金农午睡图》等。罗聘之妻方婉贞,子罗允绍、罗允缵,亦都善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在以徽州为基地的新安画派和以宣城为基地的黄山画派之外,安徽其他地区也活跃着一些较有艺术功力的画家。如在萧县,“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曾到此设置茶肆,献艺卖画,传授技艺,一时吴柳庵、张太平、路荫南、刘云巢、袁汝霖、薛铎等人皆随习画,后又有侯子安、王培安、欧阳小南、孙云江、释宝池等人继之,形成“龙城画派”,至今艺脉不绝,习画者众,萧县至今有“国画之乡”之誉。在桐城,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方以智亦善画,山水得元人法,淡烟轻岚,秃笔点染,不计形似而有生趣,传世作品有《高台松柏图》《树下骑驴图》《枯木塞岩图》《四妙图册》等。方以智族人方享成亦擅长山水画,沉雄古雅,富有韵味,花鸟亦意态如生。清中叶张若霖擅长山水、花鸟、虫鱼,以书画供奉内廷,传世作品有《仿王冕疏影寒香图》《莲塘浴鸭图》《梅��水仙图》等,所作折枝荷花,赋色浓秾清艳,而写叶纯以墨染,很有独创性。其后张敔工山水花鸟,随意挥洒,笔墨纵逸,尤善写真,传世作品有《花卉册》《墨蕉图》等。张敔从子张迺耆得张敔家传,喜用水墨作山水,运笔苍健,传世作品有《梨花白燕图》《八百长春扇》《八百有零图》等。姚元之所作人物、花卉、果品皆自成风格,于不经意处颇见生趣,传世作品有《为石斋写花卉》《设色多子图》等。在芜湖,明末清初出了一位著名画家萧云从。他善画山水,体备众法,笔意清疏韵秀,饶有逸致,也有工雅绝伦之作。所作人物画,亦很工致。传世作品有《西台恸哭图》《仙台楼阁》《秋山行旅图》《梅花图册》《云台疏树图》《设色山水图》《江山览胜图》《太平山水图》等。因芜湖、当涂、繁昌一带旧有姑熟之称,故人们将萧云从开创的画派称为“姑熟派”。萧云从之弟云倩,子一旸、一箕、一荐,以及一芸、如龙等,均善画,是此派的艺术继承者。后萧云从画本东流,还促进了日本南画的勃兴。原籍江苏溧水,长期寄居芜湖的汤鹏,本以锻铁为业,因经常观看萧云从等作画,产生灵感,创造出独特的铁画。汤鹏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他运用硬铁如柔毫,画面随意曲伸,形状各尽其妙,极受后人推崇。汤鹏之后,铁画在芜湖代代相传,成为蜚声遐迩的工艺品。在巢县,清代有画家姜渔。姜渔侨居苏州,曾向桐城人张敔学画,在艺术上师法陈淳、徐渭,工花卉、翎毛,尤善画鹤,设色妍丽,布墨老到,间亦作仕女、山水。在怀宁,清末有画家姜筠,所作山水苍润古秀,间作花卉,亦有韵致,传世作品有《良马名驹图》《设色山水图》《绝壁孤亭图》等。 同邑萧��师事姜筠,山水画与其相似,后学石涛、梅清等,风格一变,苍劲浑厚。传世作品有《山水横幅》等。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安徽历史上的许多画家,也是很有造诣的书法家,不少文人学士也擅长此道。有些人的书法,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隋代丁道护是谯国(今亳县)人,擅长真书。隋代书法“上承六代,下启三唐”,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碑帖合流,是隋代书法嬗变的重要体现。丁道护的《启法兴国寺碑》正是这一嬗变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碑刻文字已洗尽六朝板刻方拙的习尚,浑朴和美,对初唐真书颇有影响。南宋张即之是历阳(今和县)人,以书闻名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其书法参欧阳询、米芾笔意,而匠心自运,挺峻峭丽,明代丰坊《书诀》称其书学米芾,而变以奇劲,有春花秋水之势。喜作大字,时露飞白,个性鲜明。传世墨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清代休宁人汪由敦的书法,乾隆皇帝特命摹勒上石,题名《时晴斋法帖》。亳县人梁��“以工李北海名于世”,并取王羲之、董其昌之长,其书法结体谨严,富有神韵,与钱塘(今杭州)梁同兴、会稽(今绍兴)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又与梁同书并称“南北梁”,现有少数碑帖残存。怀宁人邓一枝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其子邓石如幼学隶书,后北游寿州(今寿县),梁��见其隶书,非常赏识,推荐他与南京人梅镠相识,梅家珍藏着大量秦汉以来的金石善本,邓石如得以尽情揣摩,苦学八年,遂自成一派,正、草、隶、篆诸体无不精妙。其篆书浑朴庄严,苍劲有力。泾县人包世臣以书名重于江南,人称“包派”,其书法用笔逆入平出,以侧取势,肆力北碑,对清代中后期的书风变革有很大影响。近现代书法家潘伯鹰是安庆人,书法涉猎面广,尤得力于王羲之、褚遂良、赵孟覜,用笔刚毅凝重,妙在拙巧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