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牧人的一生·求子方式和诞生礼
生育信仰和性文化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和生存的基石。蒙古族对生育的关注和思考不仅反映在古老的神话里,而且反映在原始宗教信仰上。
人们开始崇拜的是女性。1979年在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发现了原始社会末期大型祭坛遗址,有两件陶质孕妇裸体的小像,这当然是生育神了。但随着生产水平和认识的提高,游牧民族的先民发现生育并非是由女子单独完成的,因而逐渐产生了对男根的崇拜。在阴山岩画上就凿有这样的图像,尔后又出现了男女同体塑像,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层出土的一件青铜短剑的剑柄上,就铸有裸体立像;一面为男,双手抚腹,一面为女,双手交叉放置胸前。两人性器突出。男女同体塑像表明:它是一种模拟巫术,认为相同的事物可以相互影响,连体人像代表夫妻,可以促进人类繁衍。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幻想和崇拜的阶段,但是由于科学不发达,还存在着不少求子方式。其中主要有:
第一,向天神求子。蒙古族历来崇拜苍天,他们认为天是力大无比的,其他的神祗不过是天意的工具,或天的各种力量,天为各种目的而使用这些力量。人的生殖当然也是天所赐予的。《蒙古秘史》第二十一节载,成吉思汗的先祖阿阑豁阿曾感天光而生子。蒙古族的古代典籍中拜天祭天的记载比比皆是。蒙古族把天神置于草原文化的体系中,使天具有给予人的生命,掌管生殖这一含义。
第二,向敖包求子。据近代蒙古族学者罗卜桑却丹所著的《蒙古风俗鉴》记载:“早先年,也有人因无儿无女,向敖包祈祷求子的……三年后无子女的人,让老年人在敖包面前说:这媳妇无儿女,并打三鞭后说,明年生儿子,把儿子领到敖包这儿来。”敖包是为神灵所居之处,它包蕴着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丰富的内容。向敖包求子,亦即向神求子。蒙古族有在敖包上插柳枝的习俗,牧人在柳枝上扎上小布条以乞求生子。柳在我国古代北方先民的心目中是祖先的象征,又是保佑子孙繁衍的神物。在《大金礼记》中记有祭祖上坟必用柳。蒙古族祭敖包多插柳枝,也具有求子之意。
第三,向火求子。在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中,人们认为火是女性和母亲的化身,是生育和生命力的源泉。他们在掩埋胎盘的地方烧一小火堆,并在火堆旁祈祷,再赐给一个儿子。新婚夫妻在举行婚礼时拜火习俗也含有求子的愿望。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原始思维的遗留物。人们认为火的潜在能量可以渗入到人体内,促进人的生殖能量。
第四,拜观音求子。作者在内蒙古地区曾看到娘娘庙,正殿里只供奉一尊观音像。观音像周围有许多小孩子的雕像。喇嘛教于明清时期传入蒙古族地区,使蒙古族的求子习俗也染上了佛教的色彩。
第五,玩布娃娃求子。内蒙古东部地区有这样的习俗,妇女不生育,请别人家的幼童到家里来玩布娃娃,认为这样不孕妇女可生育。他们管这个布娃娃叫做“哈珠海”或“呼呼乐岱”。过去科尔沁妇女做一小布娃娃钉在衣襟内,也起促生育的作用。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13世纪,在道森所编的《出使蒙古记》里有载。
第六,婚俗中求子。在蒙古族的婚礼中,男子迎亲时有佩箭之俗,近代在土默特地区,喜车待发,新郎以佩箭在车前向右方射之,过去解释为驱邪趋吉,但作者认为含有求子之意。《清稗类钞,满洲婚姻》载:“新娘既至,新郎以弓矢对舆射之,新妇怀抱宝瓶入座,向吉方……”可见弓箭在此有了男女交合的象征意义,而并非仅为游牧民族尚武精神的写照。
游牧民族求子是为了得子,因此十分重视婴儿的诞生。其诞生礼仪也十分丰富。其中主要有:
第一,“洗三”。按照蒙古族的古代习俗,婴儿诞生三四天后才用水洗,名叫“洗三”。洗,喜也,有向亲戚报喜之意,洗后,用奶油涂抹婴儿中指,并为婴儿祈福,称之为“米喇兀。”蒙藏民族均有此习俗。据方志《青海》载:“生子三日,用酥油涂儿身曝于日光中,谓可减疾病,且多吉祥也。”1977年在厄鲁特河谷发现的岩画就画有狩猎及庆贺婴儿出生的场景,可见,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狩猎时期,就有庆贺婴儿出生的礼仪了。
第二,满月。在婴儿满月时,蒙古族要举行庆贺仪式,规模大小不一。满月的宴会较为隆重、热烈,有的请歌手为孩子祝福。一般来客要赠送礼物,有的赠送牲畜。满月时可剃胎发,把头发与寿命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原始观念的遗留。
第三,过百日。婴儿满一百天,要为孩子举行“过百日关”的庆贺仪式。过百日要摆酒宴,请诸亲友参加。云南蒙古族过百日关比较独特,他们要去山神庙祈祷,并由孩子的外婆和奶奶共同抬一扁担,让产妇背着小孩从扁担下钻过去,朝东南西北各钻三次。过关时,老人问:“各种疾病凶兆之关过了没有?”产妇边钻边答:“过去了。”钻完之后,马上用一根铁链子斜挂在产妇与孩子身上,用一把锁把铁链下端锁起来,赶紧把娃娃背回家。这就证明,过扁担摹拟为过疾病凶兆关,希望孩子能够消灾除病,平安康健。
过生日的仪式热烈、祥和。孩子由父母抱着给每个参加者叩头行礼,参加者亦都有馈赠。此外,还有二项重要内容。其一曰:“抓岁。”在一盘内放有食物、衣物、书笔等。若是男孩,还要放入小型铜佛、青铜马、黄铜箭、火镰、金银、玉石、手镯等。孩子所抓之物,就是他将来最擅长的。其二曰:“打绊脚线。”内蒙古东部地区有“打绊脚线”的习俗,即用单根的棉线把孩子的双腿绊住,然后再用帽子打断。意思为孩子好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