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天下黄河富宁夏·水运骄子—皮筏子

宁夏文化·天下黄河富宁夏·水运骄子—皮筏子

万里黄河从宁夏腰部穿过,流程三百九十余公里。滔滔河水在给宁夏创造了一大片肥田沃壤之后,也给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从古代到现代,宁夏人民创造了不少黄河水上交通工具,其中具有神威的便是皮筏子。

皮筏子也叫“浑脱”,在宋代就出现于黄河之上。皮筏子是由充气的革囊制作的,把一个缝制的仅留一个小口的革囊内部充满气体,再把小口扎系紧固,密不透气。这样的革囊放在水面上会产生很大的浮力,古人就是利用它来作为泅渡黄河的工具。宋代以前的革囊是由几块皮张缝起来的,很容易因缝不严密而漏气。宋代采用了“浑脱法”剥制皮张。将牛或羊只宰杀了,把头割去而不剖肚膛,从颈口部位掏取出骨肉和内脏,这样即可得到一个完整的牛或羊的皮张。“浑”做全解,“脱”就是剥的意思,“浑脱”就是剥离整张的牛、羊皮。

牛或羊皮剥脱之后还要经过若干道工序加工:以羊皮为例说明。羊皮整张剥离下来,先将它放在水中浸泡四五日,尔后捞出来放在烈日下曝晒一日。再把羊皮上的毛拔净,皮张内外洗净,并从颈口处灌进半斤食盐和半斤胡麻油,外加一些水。再次将羊皮放在烈日下曝晒,并且边晒边揉搓羊皮,一直到羊皮外表呈现出红褐色,皮张也揉搓得柔软而有弹性。此时,再把羊皮的颈部和三条腿用皮绳扎紧。仅留一条有个小口的腿。从未扎的腿的小口中向内吹气,一直吹到整个羊皮膨胀成浑圆,再把那个小口扎紧,使整个充气羊皮密不透风。至此,一个羊皮气囊便做成了。

古代人最初泅渡黄河只用一只充气羊皮囊,一只手将其挟手腋下,另一只手划水。这种方法简单,但有缺点,一是泅渡者浑身沾水,二是极不安全,三是载重量很小。后来人们用木棍做一个井字形的方框,下面扎上若干只充气羊皮囊,使之联成一个有较大平面的整体,它就是自宋代流传至今的“羊皮筏子”。小的羊皮筏子由四只羊皮充气囊组成,载重二三百公斤,而大的长途货运皮筏由五六百只羊皮充气囊组成,可载货数十吨,具有很神奇的运输能力。

还有一种牛皮筏子,是用剥离下来的整张生牛皮制成革囊,其内不充空气,而是填塞羊毛,也有填草的,俗称“草筏”。牛皮筏子也用椽框架联接,小型的用32个皮囊组成,上面可载货五吨,大型的用一二百个皮囊组成,可载货二十五吨左右。牛皮筏子一般用作长途黄河水上货用。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可以组成一个运货皮筏队,每队头尾用羊皮筏子,中间用牛皮筏子,间隔也插排几只羊皮筏子。这种混编的皮筏队最适宜长途运输。据近代史料记载,大型羊皮筏子编队的载重量最高达三十吨,而大型牛皮筏子和羊皮筏子混编队的载重量可增加到六十吨,其运输情景是很壮观的。

用皮筏子在黄河上运输具有很多优点。首先,皮筏子吃水浅。牛皮筏子吃水半米,而羊皮筏子吃水仅半市尺,不怕搁浅。其次,皮筏子操纵灵活。黄河上游河道有的地段水流急、礁石多,筏工可以操纵皮筏子灵活地躲开礁石。皮筏子靠岸不需要码头,随时随地都能停泊。第三,皮筏子运输成本低。皮筏子造价低廉,制作较简单。用皮筏子运货到目的地后,可将货物和皮囊一块卖掉,或者把皮囊放气和取出内填羊毛等物,将它们再晒干打捆,雇用牲口驮回。由于以上优点,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的皮筏运输业在近代一度很红火。皮筏运货队从青海省贵德县出发,一直顺水而下可以到达内蒙古托克托县,航程有一千多公里。在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黄河上游地区的皮毛、药材、粮食等大宗土特产的货运,几乎全是由皮筏子顺水运抵包头再转为陆运的。那时,黄河宁夏段内,经常可见大型皮筏队顺流而下,上面满载着货物。皮筏工们一边操纵着,一边高唱着花儿,很有一番情趣。

解放以后,皮筏运输依然为宁夏的建设做出贡献。在包兰铁路未通车以前,石嘴山急需一些大型机器设备,而汽车又无法装载,最后用皮筏货运队从兰州运过来。后来,黄河上修起了一些大坝,长途皮筏运输才逐渐消失。现在宁夏中宁县的石空,中卫县的新墩等地仍有皮筏摆渡,筏工们都是个体专业皮筏者。他们用十四个羊皮囊做成中型筏子,每次可载六人和六辆自行车,渡一次黄河仅用六七分钟,时间又短,而且很安全。过往行人都喜欢乘皮筏过黄河。一些外来的游客还把乘坐羊皮筏子当作旅游项目。坐在轻快的皮筏子上,体会一下随波逐流的感觉,确是一种重返大自然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