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多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佛教信仰及其文化
佛教最早传入新疆大约在公元前80年左右。它是从迦湿弥逻国(克什米尔)首先传入于阗国(今和田)的。据传,于阗王本不信佛教。后一个商人带来了一位叫毗卢旃的比丘。在这个比丘的感召下,他便开始信奉佛教。以后于阗王还专门为这比丘建立了寺塔。到公元1世纪,佛教已流行全疆,逐渐在城郭诸国中实力最强的于阗、龟兹和高昌形成了三大佛教中心。这从今日遗存的佛教寺窟可窥见一斑。
到了魏晋时期,新疆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于阗更为显著,公元5世纪初,佛教已普及到于阗民间,俨然成为国教。像行像这样重大的佛事活动,国王带头,倾国而动。在这一时期,于阗变成西域著名的佛国,同时也成了中原僧人巡礼的圣地之一。
龟兹曾是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与主张自我解脱的小乘佛教同时流行之地。这里“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晋书·龟兹传》)而且这里的佛寺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僧众多达万余人。其都城西门外,路左右两侧各有立佛塑像,高达九十余尺。每年秋分的数十天期间,全龟兹僧徒都来此处聚,上自国王,下至民众,都奉斋持戒,前来听经受法。龟兹的高僧对国家大事有参与权,国王和大臣们议论的军国大事,最后要征询高僧意见后才能向民众宣布。
我国古代著名的佛学大师、翻译大师之一——鸠摩罗什公元4世纪中期诞生于龟兹。他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他幼年随母亲出家,九岁随其母到罽宾(克什米尔)学习小乘佛教,十二岁回龟兹,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游疏勒(今喀什)等地,后由小乘改宗大乘。他曾以大乘佛学,数次挫败反大乘佛教的理论,因而名震四方。他的大名不仅在新疆,连远在长安的前秦皇帝苻坚也曾风闻过。公元401年,他到达长安,开始翻译佛教经典的活动。他的翻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看作开辟了中国译经史的一个新纪元。为纪念这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伟人,当年他主持译经的译场遗址——西安草场寺被修缮一新,有他的檀木雕像,不时有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顶礼和瞻仰。
高昌地区到东晋时佛教已渗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居住在此的汉人,对佛教与道教两种信仰曾糅合在一起加以信仰。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在高昌呈现出日益隆盛的景象。在玄奘西行回长安后主持翻译佛经的译场中,就有高昌的沙门玄觉,深受玄奘器重。
早在鄂尔浑回纥汗国时代,回鹘人就已接受过佛教。如唐太宗时,回鹘部首领就有以“菩萨”(梵语,“具有成佛资格的人”简称)为名的。9世纪后期,高昌回鹘王室从摩尼教改信佛教,促进了佛教在这里的新发展。宋朝人王延德曾亲眼见到这里当时有佛寺五十余处,寺名都是沿用唐朝所赐的匾额,内有《大藏经》《经音》《唐韵》等书籍,看出高昌回鹘僧侣与内地联系的频繁。
明清两代,由于信仰佛教的厄鲁特蒙古(元末时的卫拉特,明称瓦剌)进入天山北部,佛教在北疆便开始传播。他们于13世纪改宗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清朝为加强边防,从东北和内蒙调来大批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锡伯、达斡尔、蒙古察合台部的官兵和信汉地佛教的汉人。他们在各地修起不少佛庙、佛塔。到20世纪初,佛教成为北疆地区流传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在新疆时间长,地域广,曾深入到各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天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文化与中原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现存的佛教寺塔遍布天山南北,克孜尔千佛洞一类石窟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同时,随着佛教的东传,大量佛经译为古代新疆文字。早期的汉文佛经并不是从印度的梵文直换译出的,而是通过新疆的各种语言文字翻译的。随着佛教事业的大发展,翻译学、音韵学也发展起来,而古代新疆的高僧在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像疏勒高僧慧琳,在他的《一切经音义》一书中,保存了大量汉语音韵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另外,在古代新疆,佛教文学、音乐、舞蹈都特别发达。现已发现的剧本就有用龟兹语和回鹘语创作的经变故事。这些剧本及演出形式,对以后中原地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带有佛教色彩的西域音乐、舞蹈在中原地区也曾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