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盆景
盆景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优秀结晶,起源很早,宋代以后日趋繁荣,不仅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制作艺人,还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如苏州派、杭州派、扬州派、岭南派、川派等,徽派盆景也是重要的流派之一。
徽派盆景的主要栽培制作地是歙县洪岭村。这里山峦叠翠,溪泉悠悠,正是花木生长的理想环境。根据记载,早在唐代末期,该村村民洪必信就在楼前栽植梅花,足见历史之久远。这里古称浯村,后又改名渔村,但因村民世代以种花卖花为业,故被称为“卖花渔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培育和造型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此外,徽州其他地方也有制作盆景者。歙县郑村的西园,就以培植黄山松盆景闻名。西园郑家世代业医,善画山水,珍藏着不少名画,与诗人画家交往密切,所培植盆景受画意和黄山松的影响,大多为“悬崖式”和“卧杆式”,艺术水准很高。
大体说来,徽派盆景主要以制作树桩盆景见长,品种有梅、桧柏、翠柏、桃、罗汉松、黄山松、桂花、紫荆、南天竹、山茶、紫薇、石榴、榆、杜鹃、绣球等,尤以梅桩驰名。经过长期培育,这里的梅桩出现了一些名贵品种,如白瓣绿萼梅,花深红、木质部也红的骨红梅,内红外淡的送春梅,紫红色的朱砂梅,雪白如玉的玉蝶梅等。树桩的繁殖以压条为主,有时为了改良和取得新品种,也采用嫁接方法。造型加工主要采用棕皮、树筋等材料扎缚,并用树棍钉在木中作为支撑物以帮助造型。一般说来,徽派盆景在树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加工,每一二年重扎一次,待主干定型后再加工侧枝,侧枝加工采用先扎后剪的方法。徽派树桩对小枝不作细加工,主要讲究主干的蟠曲古朴,其代表性作品为“游龙式梅桩”,最多者可形成一二十个弯,恰似一条盘旋而上的苍龙,两边伸张的二、三侧枝犹如龙爪,整体造型古拙奇特,倔傲刚劲。由于讲究桩头大,这些树桩往往要经过一二十年以上的培育,有的甚至长达百年,须经几代人的努力。这也使徽派树桩盆景呈现出愈古愈奇的特色,很多树桩小的时候看上去并不美观,但长老后效果奇佳,而且愈老愈好,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难怪游龙式梅桩能与徽墨和歙砚齐名于世。
除游龙式外,徽派盆景常见的形式还有扭旋式、疙瘩式、三台式、屏风式以及自然式。扭旋式又叫磨盘弯,树木的主干扭曲向上,多用于柏、紫薇和罗汉松;疙瘩式是在树木小的时候在主干下部打一个圆圈,长老后便形成一个疙瘩,多见于柏、罗汉松和梅;三台式树桩主干一般不高,有几个弯,上面枝叶分成三片,每片均构成半球状,主要用于柏和梅;屏风式是将树木枝干多根编成一个平面,形如屏风,多用于紫薇和紫荆,虽有失自然,但开花时节却甚美观;自然式除将主干略加弯曲外,对其余大、小枝一律不施扎缚,仅采用修剪的方法,以使树木呈现出自然形态和韵味,多用于梅花和南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