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年节习俗地方戏曲饮食风味·年节习俗

三秦文化·年节习俗地方戏曲饮食风味·年节习俗

春节 陕西人一般称春节为新年或过年。“年”字始见于商周。《尔雅·释天》疏曰:“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汉武帝太初元年(100年)创“太初历”,确定农历正月为岁首,后世皆从。民间除夕辞旧迎新之夜,要守岁吃饺子。饺子唐代就已出现。春节饺子要用上好白面,皮薄馅足,不能捏烂,也不能煮烂。不慎烂了,也忌说“烂”而称挣了,图个吉利。农村大年初一早晨,家家还贴门画和对子(即春联)。贴门神大概始于汉代,唐代开始以秦琼、尉迟敬德全像作门画,此对后世影响极大。陕南汉中门画还有以战国名将孙膑庞涓为题材的。吉庆门画多“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之类。陕西流行春节贴窗花。节前,家家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糊上洁白的窗纸,再贴上各式精心剪成的窗花,增加节日气氛。春节民间文艺活动必不可少。陕北扭秧歌,关中踩高跷和抬芯子,陕南跑旱船和耍龙灯,热闹非凡。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或称灯节。古代此日是上元日,故又称上元节。其夜称上元夜,也叫元宵或元夜。元宵节主要活动是放灯和吃元宵。元宵节放灯传说始于汉代,至唐宋极盛。唐代长安平时夜里实行宵禁,违者要受到严厉惩处。但到上元节必解禁三天。其间无论老少男女皆可自由走街串巷,自由赏灯。唐代长安上元节“月光灯火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唐睿宗在安福门外,建造“灯轮”,高达二十丈,燃灯五万盏。火树银花,彩灯似海。据说上元节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奇目。”(《开元天宝逸事》)唐玄宗更是登峰造极,建造了一座一百五十尺高的大灯楼,并驾临兴庆宫,观灯会盛景,大宴群臣,作长夜之饮。张说有诗记其盛云:“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当时西域彩灯也传入了长安。时至今日元宵节依旧十分热闹。各大食品店大量出售美味元宵,夜间城墙上、公园里都举行大型灯会,孩子们也多持自制或买来的各式灯笼在街巷中嬉笑玩耍。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有插茱萸、登高、赏菊的习俗。传说插茱萸始于汉代,原来是装在布袋中,唐宋时,改为插在头上或泡在酒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吟咏重阳节的著名诗作。重阳节离不开吃重阳糕。《岁时记》说:“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至近代各地重阳糕习俗已趋相同,只有关中一些地方,九月九日凌晨,父母要亲手将糕切成碎片,搭在儿女额头上,祝他们事事如意,健康成长。也有些地方,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份重阳糕。陕西乡村制作重阳糕多以米面为主料,加以枣、栗、梨等,式样形状颇为多样。

腊月和腊八 据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故最早吃“腊八粥”可能与佛教有关,只是后来其宗教意味越来越少,纯粹变成了一种民俗活动。关中一带到腊月初八,家家以五谷米面煮粥,杂以猪羊肉和红白萝卜丁,以及青菜、豆腐之类。合家聚餐,也馈赠亲友。有的还焖制许多“腊八菜”,一直放到过年食用。凤翔、洋县一带,腊八日还用粥喂牲口,或者把粥涂于果树上,认为这样牲畜可以肥壮,树果可多结果实。农民吃腊八粥还寄托着他们对丰收的憧憬。腊月还必须对家内进行大的清扫,关中、陕北称之扫房,汉中、安康谓之扫尘。一般从腊月廿四日就开始了。不但房内房外、窗门玻璃打扫擦拭一新,而且衣服也更换清洗,真正做到“辞旧迎新”。周代就有了这种习俗。《周书·秘奥造宅经》已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