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淅川香严寺
香严寺,又名显通寺、香严长寿寺,位于淅川县仓房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严寺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三十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水库淹没,现仅存上寺。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唐宝应元年(762),唐代宗恩准国师慧忠在此修建“长寿寺”,并颁赐《藏经》一套,御赐“永镇山川”,将该寺奉为国家寺院,御赐长生田万顷。传说唐宣宗曾在香严寺避难,唐大中元年(847),唐宣宗下诏敕建香严寺望月亭(即后世所称的宣宗殿)。元末上下禅院为兵火所毁,明永乐元年(1403)修复。永乐十一年,明成祖为太虚禅师修建香严寺,寺内的匾额均由驸马都尉沐昕题写,号称“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崇祯十七年(1644)上寺被烧毁,清顺治十四年(1657)修复。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香严寺中兴,其规模超过明代,达到鼎盛,时有房舍437间、寺僧600余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香严寺住持乾修禅师对上寺法堂、禅堂、祖堂及部分僧室进行了维修。
香严寺选址及总体规划匠心独运,符合中国古代堪舆学理论。寺院坐北朝南,北依山岭,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南面朝山,西侧有河流绕寺前而流向东南。四周群山环抱,碧水缠绕,古木苍苍,竹林滴翠,风景宜人。
香严寺占地1.1h㎡,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随地势逐次排列主要建筑,共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为牌坊、韦驮殿、接客亭、大雄宝殿、凝月轩、望月亭、法堂、藏经阁等。西侧由北向南依次有普贤殿、祖堂、菩萨殿、斋堂、僧堂、钟楼。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后寮、静养院、账房、厨房、仓房、磨房、碾房、牲畜房、十王殿遗址等,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寺院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砖、石构造的和尚墓塔及遗址27座,是河南省重要塔林之一。
大雄宝殿为寺内最大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系利用硬山式建筑两山出檐,四周环廊,四隅设翼角,形成歇山顶。该殿内四壁上共保存有清代彩色壁画403㎡,是河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壁画之一,内容为《朝元图》。东、西山墙壁画均长16.16m、高9.2m,中为元始天尊,余为南极太皇大帝、北极太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西极皇天大帝等。北墙壁画以后门为界,一分为二,均长8.32m,高5.17m。其中东侧壁画为观音菩萨、龙女、善财童子,西侧壁画为天官拜紫竹观音图。壁画构图严谨,画中人物姿态各异,形神兼备。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山门(文宣提供)
大雄宝殿(贾付军提供)
大雄宝殿东山墙清代壁画(贾付军提供)
过庭(贾付军提供)
望月亭(贾付军提供)
藏经阁(贾付军提供)
寺外石塔(杜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