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址·开封城墙
开封城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长度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城,城摞城”。明洪武元年(1368),在金代城墙基础上重筑开封府城。据载,明代城墙青砖包砌,周长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二尺。城外有深一丈、宽五丈的护城河围绕。有城门五座:东二门为曹门、宋门,西门为大梁门,北门为安远门,南门为南薰门。五座城门互不对应,故有“五门不对”之说。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围城,明军掘引黄河水,致使河水围城,水退后城墙被泥沙围拥,垣形残破不堪。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开封城墙,在明城墙基础上进行重筑加高。此后,因历经水患,乾隆四年(1739)、二十二年、二十九年又予以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水围城八个多月,城墙被侵蚀损坏严重。现存的开封城墙修筑于道光二十二年,据史载,城周长二十二里零七十步,高三丈四尺,女墙高六尺,上宽一丈五尺,底宽二丈。全城共有马面84座,角楼四座。城门仍有五座,位置、名称同明代。城外有深丈余、宽近六丈的护城河。民国时期,在南侧城墙开设一门,俗称小南门,并拆除五门城楼及月城(瓮城)。现存开封古城墙大致呈长方形,南北约3.8km,东西约3.4km,全长14.4km。
城墙为外砖内夯土结构,外侧砖墙以青砖砌筑,砖之里侧贴土城部分,基本呈垂直状,外侧由底至拔檐处逐渐收分,底宽上窄,拔檐以上为雉堞。明代城墙有垛口7322个,炮眼约9020个。现存城墙部分雉堞为1998年所复建。
内侧夯土结构由夯土和外壳两部分组成,夯土内芯由黄土夯筑,外壳为三七灰土护层。每层夯筑时插入距离不等的毛竹竿,成形后腐烂成孔,以导流夯土墙体内的水分,起到保护作用。
夯土墙体上部为海墁,为墙上交通和集结兵马之用。现存城墙的城门及交通路口共计11处。11处城门中,五座城门即南薰门、宋门、曹门、安远门、大梁门为明清时期的城门,后人维修后沿用至今,其余6处为后期修路时开通的路口通道。
开封城墙另有两处水门,分别为济梁闸和利汴闸。济梁闸水门位于城墙东南角北侧,城外连接东护城河,内连东支河。利汴闸水门位于大梁门北1353m处,该水门为明代开辟,是利汴河进入城区的闸门,并由此沟通老城区龙亭湖和城外黄汴河。
开封城墙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在军事防御方面作用巨大,还具有防御黄河洪水、防风沙作用,这些功能是其他古城墙不具备的。
开封城墙表现出开封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城廓城”“城摞城”的奇观,成为研究古代都城建筑规制和城垣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城墙局部(文宣提供)
大梁门(西门)(文宣提供)
城墙顶部(文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