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兵败泓水-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宋襄公兵败泓水

齐国内乱,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带头人,成为一盘散沙。晋、秦也有各自的内部矛盾,暂时无力过问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威逼江淮。素为中原列国认为是另一个文明的楚国的北进,引起中原诸小国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就想趁势崛起成为新一代霸主,承担起抵抗楚国入侵的重任。

▲宋襄公出征图

宋襄公的想法不是幻想,因为他有三项优势。

第一,宋国爵位最高,而且地处中原。商朝被灭的时候,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周武王就封殷商大贵族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宋国的地位比较特殊,是周的“客人”而不是下属。在所有的诸侯国中,只有宋、鲁是公国,而且宋这个公国有着完整的殷商文化继承。在一切看出身的春秋时代,宋襄公有着极大的优势。

第二,就是宋襄公个人的名声极好。宋襄公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这个事件传出去后,宋襄公的名声便传遍整个诸夏。

第三,有平定齐国内乱的功劳。上节中说到,齐国内乱。新上台的齐国君是在宋襄公大力支持下,登上国君位置的。并不是每个贵族都像晋惠公一样没有节操,新任齐国君就回报宋襄公,支持他的称霸事业。

再加上宋襄公也是个政治能手,在其领导下宋的国力有所增长,而且宋直接面对楚国的入侵,也不得不反抗,所以宋襄公的霸业开始了。

抛去表面,从深层来说,宋国的国力远远不逮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间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这时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所以它选择拿宋襄公开刀。

这样,泓水之战爆发了。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他们的意思是我可以暗地里尊敬你,但是明面上鲁、齐不比宋弱,是不会做宋的“小弟”的。宋襄公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随即带着俘虏宋襄公,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

和秦穆公抓住晋惠公一样,楚成王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在鲁国君的调停下,同年冬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他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唯强是从。他自知军力非楚国之匹,暂时不敢主动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决定兴师讨伐,来挽回自己曾为楚囚俘的面子。

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公想要让位的庶兄)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招惹楚人的攻击。可是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为这一行动进行辩护:“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我说不定还能恢复祖上殷商的丰功伟绩呢。”宋襄公执意伐郑。

郑文公听说宋国军大举来攻,不敢怠慢,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才知道捅了马蜂窝,不得已急忙从郑国撤军。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月底,宋军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出发地。

这时楚军仍在陈国境内向宋国挺进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涡河的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强宋弱,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对楚军半渡而击。

大司马公孙固说:“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军事“小白”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这样,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在河北岸布列阵势。

那个时代军队列阵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他的理由是:“这不是宋、楚之间的怨,而是华夏和蛮夷的较量,必须堂堂正正作战。”

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卫队也全部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

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战后国人皆怨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因为伤口感染而死。

宋襄公一死,国力遭到重创的宋彻底沦落为二流国家,而领导中原各国抗击楚国的重任就落到了晋文公身上。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都是秋天举行盟会?

春秋时代,所有的士兵都是农夫,只有中、高级将领才是贵族,是职业军人。这些士兵们在春天播种,夏天收获,秋、冬季为国君服役。而且春秋时代战争节奏缓慢,一般是第一年确定好作战,然后春天发布召集令,直到秋天才能聚集军队。盟会往往和军事行动伴生,所以盟会也都在秋天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