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

蔡邕 (公元132~192年) 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大书法家。

蔡邕字伯喈,由于他作过左中郎将,后人又称他为蔡中郎。东汉陈留圉人,今地河南杞县圉镇,一说故里在今河南尉氏县蔡庄。蔡邕少年时代,博学多才,志趣广泛,他喜爱音乐,长于鼓琴,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又爱好书法,并到嵩山专门学习书法,在石室见到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文,又看到李斯和史籀的书法,大开了他的眼界,扩展了他的思路。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书法的要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深得当时书法家们的赞赏。

蔡邕在青年时代,已蜚声文坛,家里坐客常满,又善发现人才,奖励后进。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待客,听说王粲来访,便急忙出来迎接,因一时仓促,竟然倒穿了鞋子。等王粲进入客厅,满座见到他的这个模样,无不感到惊讶。王粲那时年纪很轻,长得又难看,家人都不理解蔡邕为什么这样尊重他,蔡邕说: “这位王粲是当世奇才,我远不如他,诸位可不要藐视这个后起之秀啊。”

灵帝建宁三年 (公元170年),入仕,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河平长,旋召郎中,在东观校书,后升任议郎,掌管议论朝政得失,开始校正六经。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工作结束,与侍从皇帝的五官郎中将常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奏请通过刻石方式将较正的六经公之于世,得到灵帝的支持。于是亲自用朱笔书写《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5部经书全文,命工匠刻石,立于京城洛阳的太学讲堂门外。熹平六年,奉诏表陈政事得失,所言切中时弊,为朝廷赞赏。

桓帝时,中常侍(掌侍皇帝左右)徐璜听说他琴艺不凡,便奏于灵帝,命陈留 (治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太守 (郡行政长官)催他进京献艺,蔡邕不得已起程,走到偃师,佯称有病返回,因此得罪徐璜。光和元年 (公元178年),各地灾异屡见,灵帝下诏,让群臣议朝政得失,他在上书中直言不讳,指斥程璜、太尉张景、长水校尉赵玄专横问题,建议及早予以清除。结果遭到程璜等人诬陷,被下狱问罪,判处死刑。中常侍吕强知他无罪受害,奏于帝,减死一等,髡钳流放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途中宦官杨球派刺客追杀,刺客为蔡邕的高尚品德所感动而未予动手。杨球又通过贿赂地方官想毒死他,地方官又以实情相告,使他提高了警惕。

蔡邕在东观任职时,与卢植、韩说等合撰《后汉记》,未及完稿,再遭流放,他上书陈情,继续补写。灵帝爱其才,又适逢明年大赦,遂免罪还陈留。自流放到赦还,历时9个月。蔡邕回到家乡后,又遭宦官继续加害,为了避祸,遂又亡命江海,远居江浙,往来依秦山羊氏,前后达12年之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去世。凉州豪强集团的董卓率军进入洛阳,独揽军政大权。董卓久闻蔡邕大名,为了笼络名士,逼迫他来京任职。蔡邕称疾不去应命。董卓威胁说: “我的权力能灭人九族!”后来又勒令郡守荐举,迫使蔡邕到洛阳拜见,董卓先任命他为祭酒,补侍御史,又晋升尚书,三日内连升三要职。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随从汉献帝迁都来到长安,拜掌管皇帝侍卫的左中郎将 (省称中郎),封高阳乡侯。三年之后,王允用计杀死董卓。王允宴客,蔡邕在座,当说到杀董卓情况时,蔡邕有叹息口吻,王允大怒,骂道: “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迂,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遂命廷尉治罪。蔡邕陈辞请求黥首刖足继续完成《汉史》 的编写,王允不准。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他死于狱中。噩耗传来,很多人为之伤心落泪。

蔡邕是当时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篆书绝世,八分尤精。主要作品有三体石经及礼器碑、张迁碑。代表作品,是熹平四年完成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共有石碑46块。每块高1丈许,宽4尺,依文顺序由前到后排列,以便于学者仿效。石碑刻成之初,观看摹写的人车乘每天达1000多辆,填塞街陌。石经从经学方面说,它校正了五经文字; 从艺术方面说,是两汉书法的总结。《熹平石经》 的字体是超绝天工的八分体,具有严谨规整、雍容大方的风格。其书写笔法特点是点划丰厚,创造性地运用了起收笔重按提的方折头笔法,尽量收敛了蚕头长尾、长波脚的习惯写法,形成方整完美的书艺形象; 其体势变化特点是由纵势长方小篆变为横势扁方隶书,再变为典型标准的方正体;其结构特点是上下均衡,左右对称,重心稳妥,体势方正;其章法特点是字距大于行距,具有东汉隶书布局的一般规律。它上承秦、汉篆隶的艺术成果,下开六朝隶书的风范。两汉书艺,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扫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极其精妙,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由于年代久远,《熹平石经》历经战乱的破坏和风吹雨淋,今已残,残碑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藏有拓片。

《熹平石经》(残)

蔡邕所著《九势》,是其书法理论著作。他在《笔论》 中对自己的书法思想作了概括: “书乾,散也。欲先散怀气象,任意恣情,然后书之,若绾闲务,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先默坐静思,随意取拟,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沉密神彩,若对人君,则无不善矣。字体形势,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鸟啄形,若虫食木,若利戈刃,若强弓矢,若水火,若树云,若日月,纵有象,可谓书矣。” 他的这篇文论,被世人誉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第一块基石。

蔡邕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他长于碑记,工整典雅,多用偶句,颇为时人所推重。又好辞赋,所作《述行赋》揭露了统治者的奢侈腐败,陈述了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被后人辑入《蔡中郎集》中。

蔡邕一生,为人正直,历尽艰险,不牟钱财,不羡慕权贵,为官忠直不阿,敢于直言,深受民众爱戴。他死后,他的家乡陈留人纷纷给他画像,表示纪念。鲁迅评价他说: “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他所书写的《熹平石经》被人们誉为汉代碑刻艺苑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