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于防守·国门洞开

疏于防守·国门洞开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伊始,由于两广总督林则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加强了所辖海防的防守,使英国舰队在广州和厦门的进犯均未得逞。于是,英军留下少量兵船牵制广州和厦门,舰队的主力则直扑浙江的定海。在定海的清朝水师对英国的入侵毫无准备。英军扬言要占领舟山岛,要求中国方面派遣高级官员来英舰商谈。定海知县姚怀祥等人乘船登上英舰,英军方面提出:在7月5日下午2时前,中国方面必须献出定海,如不投降,即开炮轰城。姚怀祥回城后同文武官员商讨防守之策,他同当地绅士们一道请求总兵张朝发,将其驻守海口的兵力撤入定海县城,以便坚守待援。在张朝发坚决不同意的情况下,只好约定:“在外者主战,战虽败不得入城;在内者主守,守虽溃不得出。”按此协议,总兵张朝发负责率部守卫海口,知县姚怀祥负责带领乡勇守卫定海县城。7月5日清晨,英国舰队进入定海港口,清朝水师虽然进行了抵抗,但很快就被英军打败。英军占领了关山炮台后,猛攻定海县城,一举突破县城的东门,侵占了定海县城。为了向清政府进行讹诈,英军只留下一部分驻守定海,大部分则乘虚移师北犯,于7月16日侵入了天津的白河口。由于其兵力不足,再加上军中疫病流行,英国舰队只好于8月20日离开天津白河口,折回南方。清道光皇帝误信谗言,罢免了两广总督林则徐,任命琦善为两广总督。琦善到任后,只想用谈判解决问题,不作任何作战准备,下令撤除海防工事,解散壮勇。在此情况下,英军于1841年1月连续攻占虎门和香港,又于10月再度攻占定海,并又连续攻下了镇海和宁波。由于清政府在沿海沿江的防守松弛,使英军在1842年5月至7月又连续轻而易举地攻陷了长江下游的一些要塞,并于8月初将舰队开至南京下关江面,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打开,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综观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确有诸多原因,沿海沿江疏于防守亦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林则徐与邓廷桢加强了防守,曾使英军在广州和厦门无隙可乘,而沿海沿江其它许多要塞,由于缺乏战争准备,疏于防守,虽有迎战,但均一击而溃。如果这些要塞的守将能像林则徐那样加强防守,严阵以待,英军的侵犯就决不可能轻易得逞。所以,清政府的疏于防守与国门洞开必然成为一种因果关系。“防患于未然”,就是说,未有患而应注重防,这就可能消除祸患。清政府不仅没有“防患于未然”,甚至在战祸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仍疏于防,因此也就不得不咽下丧权辱国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