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好学的老学生

谦虚好学的老学生

明代文学家董沄(yún),以擅长写诗而驰名文坛。

就像大多数古代诗人一样,董沄也十分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一次,64岁的董沄到浙江会稽山游览,刚走到山脚下,就看见不少年轻人急急忙忙往山上赶,董沄不知道山上发生了什么事,就好奇地拉住一个年轻人问:“你们忙忙慌慌的,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们是到山上去听王阳明先生讲学的,晚了就听不上开头了!”年轻人说完,就急急忙忙追赶前面的伙伴去了。

王阳明是明代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同传统观念很不一样,有很多独到之处。这些董沄早就听说过,不过也只知道个大概,具体内容还是不清楚。

董沄心想,今天反正是出来游览,何不趁机去听听,看他究竟能讲出什么新东西来。

董沄已上了年纪,身体虚弱,加上山路陡峭,等他来到王阳明讲学的草堂前时。课已经开讲老半天了。屋里坐满了人。董沄不便进去打扰。就站在窗外的房檐下,悄悄地听起来,渐渐地入了迷,就地坐在檐下。只听见王阳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满屋的人都鸦雀无声地听他讲课。

董沄边听边仔细琢磨他的每句话,连下课了都不知道。王阳明走出草堂,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竟坐在屋檐下听自己讲课,心里很是不安。赶忙把老人请进屋里,两人攀谈起来。

董沄说:“今天听了您讲的道德修养的学说,让我茅塞顿开,真是三生有幸呀!”

二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天就黑了,董沄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王阳明,下山去了。

回到家中,董沄心里老是想着会稽山上与王阳明交谈的情景,回想起王阳明讲学的内容来,简直对他佩服到了极点。心想,他年纪虽然比自己小,可学问比自己大多了。单就这一点,也该拜他为师,否则简直是白活一世了。主意打定,第二天就挑上一担谷子,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第二次上山来到王阳明的草堂。

他刚表明来意。王阳明连连摇头,说:“老先生您今年64岁了,长于晚辈,哪有弟子比老师年岁还要大的?在下实在不敢当。再说,您今天已经诗名满天下,我怎敢收您为弟子?”

可是董沄态度坚决,还引用圣贤孔子拜儿童为师的例子来说服王阳明。他说:“学问上没有长幼,能者为师嘛!”说着说着,就给王阳明行大礼,真的拜起师来。王阳明只得硬着头皮收了这个谦虚好学的老先生。

从那以后,董沄经常上山,虚心地向王阳明求教各种各样的问题。

董沄不以年长自恃,不以名声自傲,老有所学,一直被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