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功异

道同功异

鲁国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欢学文,另一个喜欢学武,学文的儿子凭他的文才游说齐王,得到重用,齐王让他当王子们的老师;学武的儿子来到楚国,凭他的军事才能打动了楚王,楚王任命他为军政。一时显亲扬名,荣及先祖。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但家境窘迫。因羡慕施氏的富贵,就向他请教富贵的途径,施氏如实以告。于是孟家学文的儿子来到秦国,想凭他的文才游说秦王,秦王说:“当今诸侯各国,凭武力争强,如果用仁义之道治理国家,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处以宫刑,把他赶走了。他的兄弟则来到卫国,想凭他的军事才能游说卫王。卫王说:“卫是弱国,而且又夹在大国之间,对于大国,我只能侍奉,对于小国我可以安抚,这才是求安良策。如果要靠武力,不用几天就会灭亡。”不采纳他的意见、同时又担心他跑到其他国家去,遗祸卫国,便下令砍了他的双腿,送回鲁国去。

孟氏见两个儿子都受刑而归,就上施家去责骂。施氏说:“你与我采用同样的方法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这是因为你不顺应时势,并不是因为行为的错误啊!”

《列子》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审时度势,顺潮流而进。引伸到教育领域,又是一个专业对口的问题,孟氏两个儿子不可谓无才,只不过是找错了对象,学文而至秦,学武而至卫都是专业不对口的表现,若易地而行,则定见功效。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人才的使用,大学生毕业分配,也提供了“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