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话曹刘

读三国、话曹刘

清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劈头一句就说:“读《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不错,拥刘反曹是《三国演义》之主旨,作者在这一主题下叙事写人、展开情节,用笔当然不免有些偏心,尤其表现在对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上。

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时,认为其中有三奇,而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事实也证明,作者写曹操奸绝,已达到“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顾家相《五余读书廛随笔》)的地步,称得上是深入人心。曹操以奸雄之号流“芳”百世,当自《三国演义》始。

当然,这种塑造人物的绝对化倾向使书中曹操对照历史上的曹操有些走样。但小说不是历史,作者凭借大量虚构的细节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奸雄形象,这应该与曹操虽奸尤雄的人物性格有关,作者可以充分渲染他的奸诈、残忍、狡猾、虚伪,但却不能把他写成懦夫、庸人,不能把他处理得太绝对化。但写到刘备时就不同了。

本着拥刘反曹的原则,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正面人物,是作者心目中贤明君主的典型。所以作品中一抓住机会就表白他仁慈宽厚、爱民如子、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如此如此。但刘备首先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位宽厚的君主。为了图王霸之业,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会有一些不合做人的道德标准之处,如他一边说是刘璋是他的族亲,一边挥军进占西川。政治与道德的矛盾从来如此,本无法苛求,但作者偏要人为地拔高刘备这一形象,结果适得其反,使读者觉得他仁厚爱民的一面也有假。就象毛宗岗在“携民渡江”一回评语中所说:“或曰玄德之欲投江与曹操之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百姓不以为假,读者可就难说了。于是有“刘备的江山哭来的”、“刘备摔阿斗,邀买人心”等等不恭之说,并附会出“大耳贼”的雅号,作者恐怕也不会想到吧?

对比刘备和曹操,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法必然会留下的一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