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史上的“水火之争”

地质史上的“水火之争”

科学的发展与哲学思潮的溃化密切相关。欧洲产业革命不仅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在哲学思潮上也出现了剧烈斗争。在地质学创立初期学术思想论战对地质学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的论战是在“水成论”者与“火成论”者之间及“均变论者”与“实变论”者之间进行的。

“水火之争”是地质科学发展中的一段围绕着改变地球的作用力和岩石成因而展开的。”水成论(Neptunism)是以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G-Werner1750—1817)为代表的水成学派。他们认为水是改造地球表面的决定因素。而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都是从原始海洋物质中结晶、沉淀形成的,他们否认地壳运动的存在。将花冈岩视为地球生成的初期,表面全部为“原始海洋”淹没,海洋中物质结晶沉淀,形成的“原始岩层”。“火成派”以英国地质学家赫屯(J·Hutton·1726—1797)为代表,他们认为原始熔融物质沿裂缝侵入和喷出,视为堆积物升出海面的动力和原因。花冈岩是地下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后形成的结晶体。花冈岩插入到周围的岩石中,在两种岩石的接触地带围岩受到烘烤,往往发生明显的变质现象。花冈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而成的。所以地壳当中除沉积岩外还有岩浆岩和变质岩。

这场争论从目前看已属现代地质学界的一般常识问题了。“火成派”比较正确地论述了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地壳运动的影响无疑对地质学发展是一个推进。为全面建立地质学理论基础奠定了基石。但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初初的时间里,两派各持自己的观点找其论据。争论不断地继续着而且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争论的前一段时期由于“火成论”者坚持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也受到宗教的反对,故“水成论”者兴旺一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无论是“水成论”或是“火成论”做为一种理论体系,它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产生某些地质现象的原因。无疑都有正确的一面。论战多年的结果,是以唯物主义进化论思想获胜。在逐步实践过程中,拥护水成说的许多人经实地考察后发现不少与“水成论”相抵触的现象,从而宣告脱离“水成学派”,故“水成论”终于败下阵来。但在当时看来,对于“火成论”者是一场灾难,从地质历史长河看,“火成论”者就更接近客观实际。这场论战虽已结束,已成为历史,对于“火成论”的起萌者赫屯来说,虽然到他晚年也没有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可以说是一个不幸,但他的学说却被后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