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弃诺言败失于“和”

背弃诺言败失于“和”

晋齐鞍战后二年,齐顷公因晋国势力复振,被迫亲往晋国结盟。晋景公以极隆重的礼节对待他,晋齐两国重归于好。遂强制鲁国归还齐国割让的汶阳之地。此举使齐顷公十分感激,打消了联合楚国的打算。

与此同时,晋景公又接受从楚国逃晋的申公巫臣所献的联吴制楚之策,教给吴人车战和步战的方法。使吴很快兴起于东南,吞并楚国所属的蛮夷诸部落,成为楚国的大患。

在联齐、联吴均告成功后,晋景公的下一个步骤,就是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晋国于公元前582年冬,释放被俘的楚将钟仪归楚,使晋楚两国多年来的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晋楚终于通过宋国大夫华元的介绍,于公元前579年5月,各派大臣在宋国的国都见面,晋楚两国终于讲和。

当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谋通两国和好之际,晋厉公(晋景公儿子)对秦国也作了和好的试探。于公元前580年,晋秦两国在令孤结盟。当时,晋国大夫士燮就判断秦桓公毫无诚意。秦桓公回国后,果然背弃自己所许的诺言,与楚国和狄族共谋伐晋。楚国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将此情况转告给晋国。

晋国这时已将东方的赤狄并灭,但北方的狄族仍经常与秦勾结,成为晋北部的边患。晋楚联盟既然已达成,晋国南方的威胁解除,便可专力向北对秦、狄作战。公元前579年秋,秦约狄人进攻晋国,被晋军击败于交刚今山西省交城县)。接着,晋厉公决定进攻秦国,并派大夫魏相赴秦,宣布与秦绝交,并发表了一篇春秋历史上行文最长的讨伐宣言。这篇文告有深刻的谋略意义在内。其主要作用,第一是诓骗楚国,使其不注意晋国伐秦;第二则在博取诸侯的同情,争取他们助晋伐秦。所以,晋先令狐之会向秦国谋和,谋和不成,便将多年积累的历史事实宣布,以证明晋之伐秦乃是两国历史上的积怨所造成,晋欲谋和而秦无诚意,晋迫不得已才用兵,以赢得诸侯的同情,与楚国无关。楚国果然被这篇文告所蒙蔽,坐视秦国将败而不加救助。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除用本国四军全部外,征集了齐、鲁、宋、卫、郑、曹、邾、腾八国之军,总兵力约12万人以上,大举伐秦。秦国面对强敌直逼国门,亦起全国之兵约四五万人进行抵抗。同年5月,晋及诸侯之军直趋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南),与秦军对阵,并随即展开了突然的攻击。秦军因居于劣势,又背阻泾水,其在泾水以东者全部被歼,残部退至今咸阳地区。

晋秦麻隧之战,秦军败退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看清晋国联齐、联吴、联楚的目的,主要是拆散秦楚联盟,孤立秦国。避免重蹈东西两面作战的苦境,寻机会击破其中的一方。由于秦国的背弃诺言,假意求和,错误的估计晋国的力量,盲目与楚国共谋伐晋,反被楚国出卖,没有把握住作战时机,终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