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维新志士——谭嗣同

激进的维新志士——谭嗣同

维新派最激进的代表人物是谭嗣同。他不仅主张维新变法要从政治做起,并且已带有革命的倾向。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少年时期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次次名落孙山。他喜欢舞刀弄枪,也喜欢游历,从1884—1894年的十年中,他的踪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谭嗣同的生命史上是一个转折点。甲午战争以前的谭嗣同,基本上只是一个讲求“考据、笺注、金石、镂刻、诗、古文辞之学”的人。甲午战争的失败,强烈地刺激了谭嗣同,他自述说:“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过此以往……长与旧学辞矣”。从此,他密切关注国家大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寻求救国真理。1896年入资为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这年底至翌年初,写成《仁学》这一名著。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1898年回湖南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奉光绪帝之诏,带病入京,赏四品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九月二十一日,政变发生,谭嗣同见难不避,决心为变法流血。二十四日被捕,二十八日与杨深秀等六人同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留狱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社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示了他视死如归和寄厚望于后死诸君的思想。

谭嗣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仁学》一书及一些书信中。他深刻地指出:“二千年来之政,奏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的传统儒学,“皆乡愿也”;二千年来帝王,皆“独夫民贼”也。并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这是对君主专制的大胆否定,他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极端仇视的心理。这种激烈程度是康有为等人所不曾有的。

谭嗣同的《仁学》一书,他在世时并没有发表过,只是在朋友、同志间传阅。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899年,梁启超将它陆续发表《清议报》,其中,有些反满革命言论被梁删削,梁启超说:《仁学》“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可见谭嗣同的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是何等激进!

谭嗣同的思想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他思想上如此激越慷慨,实践上却没有摆脱改良羁伴。他一面扬言要杀绝天下帝王,一面却又拜倒在皇帝脚下(在他眼里,光绪与一般专制君主不同),终于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头颅。他是具有革命和改良双得性格的人,当宏伟的民主革命理想无法立即实现时,他便俯就于看上去似乎省力的改良道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论和实践的矛盾,酿成了他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