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瀛台遗恨
年轻的光绪皇帝愤于“马关条约”之国耻和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日益加深的瓜分惨祸,揪心的亡国危局,促使他接受康有为的变法要求,主持了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维新运动,共计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6月11日,慈禧太后默许的明定国是诏颁布,光绪得到新政上谕发布权,变法开始。6月15日,慈禧采取三项措施:免去翁同龢一切职务,开缺回籍;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大臣须到太后面前谢恩;任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接着,派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派刚毅管理键锐营,直接控制京城的军队;调董福祥的甘军驻北京外围。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应对变法事宜,准备重用,因荣禄、刚毅反对,仅给康有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的无权小官。不久,又召见梁启超,赏官六品,办理译书局事务。6月11日后,新政诏旨一日数发,倾泻而下,百日维新期间,共颁上谕百余条,涉及到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精练海陆军、发展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裁汰冗员、精简机构等各方面细节的改革措施。但遭到各部及地方督抚大臣的普遍抵制,或束之高阁,或棋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百日维新的举措,除京师大学堂外,基本没有实行。光绪为打破困境,断然采取了将阻挠王照上书的怀塔布、许应骙等礼部六堂官全班革职交部议处的激烈举动;任命谭嗣同、杨锐等军机四卿,官四品,参与新政;将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此时,失职官员和反对变法的人络绎到太后前哭诉,谣言四起,盛传北京将有大变。形势紧张之际,光绪召见袁世凯。慈禧周围的人加紧策划。9月21日太后“训政”,囚光绪帝于瀛台;六君子伏尸莱市口;新政废止。
“百日维新”惨败,使身陷囹圄的爱国维新皇帝的愿望破灭,遗恨终生,教训是深刻的。
一、适应时代需要的理论和政策是人类发展史上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改革的基础。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要求,但康有为并没有完整的改革理论,光绪也没有制定自己的理论和政策,新政上谕多为洋务派的主张。
二、能够把握时局的政治家,大量的了解世界形势及本国国情的文化素质较高、谙于世事的杰出人才,是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光绪虽己亲政9年,但因长期依赖太后,处理政务的经验不足,不能指挥若定,他所使用的人都是官位卑微、影响力甚低的书生,不足以保证改革运动运转。
三、牢牢掌握国家政权核心机构和维护政权的工具——军队,是改革成败的保证。长期掌握国柄的慈禧太后最怕失去往昔的权力和威风,更不允许她培植起来的人有丝毫不忠,遂采取几项措施,老谋深算。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在政权和军队问题上一筹莫展。
四、战略和策略的正确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百日维新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只顾发上谕,不管效果如何;光绪没有能够从策略上争取包括太后在内的官吏为我所用。
五、广泛而深厚的依靠力量是改革的后盾。百日维新中,官僚及他们的基础地主阶级都站到了对立面;拥护变法的上层资产阶级发育不良,力量薄弱;没有发动劳动群众,得不到应援力量,没有回旋余地,也不可能有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