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孔子”与“三纲五常”
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汉代的孔子”。他根据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和仁义道德思想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学说,把它作为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主宰,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寒署四时的更替,而且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因此,人类必须顺天之意,以天为法。如天有阴阳,阳尊阴卑,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在他看来,这种尊卑、主从关系是上天决定的,不可改变。
为了调整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关系,董仲舒又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认为受命于天的“圣人”,必须以三纲五常这些伦理之道为教育内容,教化人民,使“中民之性”可以为善,这样人民就不会造反,西汉封建王朝大一统的天下,就会得到上帝的保佑,永世长存。
董仲舒把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运用于社会伦理道德,以论证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它在人们思想中固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把它当作教条,强迫人们信奉。
董仲舒把教育内容严格限制在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说教范围之内,极力排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把教育者对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教学生接触实际事物,说成是用“不急之言”迷惑学生。董仲舒这种只准灌输儒家教条,不准学习实际有用的自然知识的主张,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它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